转眼又到橙黄橘绿时,每每到这充满诗意的深秋,便迎来了我们的节日——记者节!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从2003年至2012年,我已经度过10个记者节了。在这10个年头里,宣城在发展,报社在前进,我也在逐步成长。
任何事情的第一次都令人记忆犹新,我的第一次采访也同样如此。记得,那年也是这个时节,在“老”记者唐燕群的带领下,我们来到宁国采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来到新农合服务点,采访谁、问些什么、怎么问,这些问题萦绕在我脑海,我一下就懵了。看着唐老师向采访对象抛出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我只有战战兢兢地充当一名“记录员”。采访即将结束,唐老师问我:“你可有什么问题要问的?”我只会惶恐地摇摇头。采访回来后,唐老师让我先写写看,并告诉了我从哪里入手、分哪几部分写,我紧张地牢记在心。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伏案苦写、绞尽脑汁,但写作过程磕磕绊绊,苦不堪言。两天后,当唐老师拿出她写好的稿件给我看,并问我写的如何了,我无言以对。隔天,在报纸上看到也署着自己名字的那两千多字时,想着我那仍一团如麻的思绪、写的一盘散沙的稿子,心中惭愧不已!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之后几年的记者生涯中,我努力地让自己对得起“记者”这个称号。从会议新闻采写到普通百姓的人物特写,从各种大型活动的报道到基层新闻的挖掘,我努力地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五年间,我写了大大小小稿件上千篇,每次看到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我也不能免俗地有些自豪。五年间,我也见证了宣城发展的脚步:抗击雪灾、奥运火炬传递、城市框架拉开建设……五年间,在酸甜苦辣的新闻采写生活中,我从最初采访时的不知所措逐步变得考虑周全,脚步从容,人也渐渐地成熟。五年来,我了解到:采访前,要做足案前准备,找准新闻点,设计好问题;采访时,要“随机应变”、“刨根问底”,取得充足的素材;写作前,要精心构思、拟好框架;写作时,要一气呵成、仔细推敲。然而回顾过往,总觉得每一次的采写,都还有可以改进的余地。真是“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
2008年的7月份,我从一线记者转至幕后做编辑,尽管不再四处奔波,工作节奏相对放缓,但大脑神经却绷得更紧。每到编辑时政新闻的那个星期,总害怕哪里出错。当编辑,从周日到周五,每天看稿、改稿、校对,视线里、脑海中都是那熟悉的地名、人名、职务、单位、项目……尽管“熟识”,却不能“无睹”,因为错误常常潜藏其中。领导和同事们也常叮嘱我,当编辑要认真、要仔细。于是,我常常强迫自己以陌生的眼光审视稿件的每一个词句、标点,尽量小心避免绕过一个个“显而易见”的错误,却发现自己还没有做到尽善尽美。
如今,报社里增添很多新生力量,这些80后、90后年轻记者朝气蓬勃、干劲十足。他们也常尊称我“丁老师”,来请教我新闻采写问题。尽管熟悉了各种新闻现场与写作套路,但面对他们,我仍感到今后从业路上还是会如履薄冰。作为报社“最老”的80后,我希望我这“前浪”不是被这些“后浪”拍死在沙滩上,而是能融入一体来“翻江倒海”!
十年,转瞬即逝!有人说,如果把生命割成一个个能回眸的碎片,以十为计,我们能拥有几多?这,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在刚刚过去的那一片碎片上,有着我五彩斑斓的人生。我这十年,没有虚度;希望,下一个十年,过得更加精彩!
新闻推荐
本报讯 机构编制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执政资源,机构编制工作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国家政权的基础性工作。近年来,宣城市着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不断创新...
宣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宣城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