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七年,宣州经济开发区从默默无闻的“后来者”一举跃为全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领头羊”,一串闪亮的足迹,见证了宣州经济开发区的成长印记:2006年2月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2008、2009年,被评为“全省十佳开发区”;2010年,宣州区荣膺“苏商投资中国首选城市”。
七年,弹指一挥间。七年的与时俱进,七年的负重拼搏,一片荒坡岗,铸就今日亮丽的城市新区。
这里原是一片荒凉的山岗,是宣州区古泉镇、养贤乡和敬亭山办事处三地交界的地方。如果不是一条穿山而过的宣水(宣城至水阳)公路,这块偏僻的土地也许至今还会在沉睡中无法醒来。七年前,位于市区东郊的宣州工业园规划区趋于饱和,周边已没有发展的空间。宣州区委、区政府为抢抓“十一五”发展机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速,科学谋划作出向城市北郊扩区的果断决策,由此拉开了这片土地上披荆斩棘、艰苦创业的序幕。
一直默默无闻的荒山岗,在一个个建设者忙碌的身影里、在一辆辆挖掘机和推土机的轰鸣中,她沸腾了,她蜕变了。就像发生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大分娩,她由此而出落得一马平川,并迅速生长出四通八达的城市干道、鳞次栉比的工业厂房,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如今这里的夜晚,灯火通明如街市,许多周围的农民进厂当了新工人。“打工不出村,挣钱不流汗,收入不断高,人人见面笑。”这是当地村民热传的新民谣。
众志成城打造承载平台
为了建好宣州经济开发区——凸显其“工业化的主战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平台”,推进大承接、推动大发展,宣州区委区政府解放思想、不畏艰难,“集全区之智、举全区之力”,打破人才、资金、基础配套等要素资源匮乏的制约,积极为开发区建设排忧解难——“人才使用不受编制限制、资金运作不受预算限制、办公配置不受标准限制”。肩负重任的开发区人——“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正是凭借这种无私奉献的创业精神,历经先后几批拓荒者的不懈努力,完成了从建设者到经营者的思路转变,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蜕变!
七年来,宣州经济开发区平台建设提升了配套能力。投入建设资金15亿元,建成麒麟大道、安国南路、松泉路等33公里循环路网;8万吨自来水厂和10万吨污水处理厂一期建成运营;110KV海棠变电站建成运营,220KV变电站完成选址并启动规划设计等工作;敬亭佳苑安置小区一期即将交付;天然气实现供气;24万平米的工业标准化厂房开工建设。热电联产项目签约落户。通过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基础配套日臻完善,承载能力显著增强。
产业集聚推进跨越发展
宣州经济开发区始终遵循“服务至上”原则,把软环境当作开发区生命线来抓,着力营造“亲商”、“安商”的良好氛围。项目审批过程中的一条龙服务、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全方位服务、项目开工投产后的经常性服务得到贯彻落实,真正做到了企业提供资料,开发区全程办理。特别是在示范区建设以来,企业抱团转移、整体搬迁现象突出,机械电子、汽摩配件、纺织服装等具有较大辐射和示范作用的产业迅速集聚。一项项工程、一组组数据,记录着一线发达地区客商来此投资兴业的真情实景。
截至目前,宣州经济开发区累计引进各类企业149家,协议引资150亿元。落户项目涵盖了纺织服装、新型建材、机械加工、农产品加工、精细化工等众多行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入67亿元,建成企业70家,在建企业45家,诞生了晶瑞新材料、美乐柯制冷设备、富旺金属、精方制药、汇昌新材料、华利化工等一批明星企业,工业经济快速增长。2011年已实现地区产值45亿元,其中工业产值36.3亿元。完成税收4.5亿元。今年1-9月份,已完成产值60多亿元,年内有望突破“百亿”大关,税收将实现6.3亿元。
展望未来充满辉煌希望
“以科技为主导、研发为支撑、生产加工和物流集散为基础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城市北部新区”,这是宣城市委、市政府对宣州经济开发区的期盼。新的起点、新的希望、新的作为。宣州经济开发区人,将按照区委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指导思想,努力实现四个方面的提升:
坚持服务至上,寓“管理”于“服务”。明确开发区介于“准政府”和“准企业”间的定位。即不能像一级政府那样面面俱到,而是要在原有体制和保持效率的基础上,理顺经济管理、行政管理等职权,拥有较为灵活的决断权和处置权。又要引入企业管理思维,有所为有所不为,强化效益观念。树立“发展第一、效率第一、服务第一”的工作理念,建立更为灵活的绩效考核机制,进一步提升工作水平和服务水平。
坚持水陆并进,去“瓶颈”树“优势”。积极寻求破除当前陆地交通瓶颈,一是主动加快新宣水路连接工程,打通与主城区交通干道。二是加快推城市外环线建设,东跨水阳江,连接宣狸线,融入南京经济圈。三是建设宣州中心港区,确立宣城市大宗物流集散中心地位。四是借皖赣铁路线扩容改造之机,带动南部组团物流业发展。五是积极推动宣南铜高速复工建设,融入高速网。
坚持创新升级,变“招商”为“选商”。坚持“招一个、引一串、带一片”的招商思路,为带动性强的项目提供最优惠的政策,项目投资从“来者不拒”到“择优接纳”,实现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同时,扶持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高质量研发中心,争创高新技术企业,实现现有企业增资扩股、升级入市。通过争创高新技术开发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坚持规划引领,改“造区”为“造城”。以新宣水路为依托,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打造连接敬亭山和峡石山的南部功能区,力争在“十二五”末,建成常驻人口万人以上的集聚区,促进开发区商贸服务业的繁荣发展,提升开发区自我造血的功能,书写出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新篇章!
狸桥开发区集中开工1 048
宣州狸桥开发区8+2项目集中开工仪式
11
宣城市建林机械有限公司
新闻推荐
市委、市政府隆重召开表彰大会,对在合工大宣城校区建设和抗击台风“海葵”袭击期间,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目的就是全面总结这两项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进一步弘扬精神、凝聚力量,并...
宣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宣城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