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方文竹/文 余庆/摄
时间:2012年10月29日下午
地点:市西林二村崔晖画室
记者:水彩画是来源于英国的一个画种,在艺术的殿堂里,问津者寡。您为何情有独钟?
崔晖:这缘于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还在读师范时,我用老师教我的方法画了一张校内《科学馆》水彩画,受到老师肯定后被推荐参加省首届青年美展并获三等奖,奖金50元,用这钱请了全班同学吃了一顿庆祝宴,那年代一桌饭菜仅需要4元。
最根本的原因是,水彩适合我的性情,可谓情有独钟(从临摹开始),尤为迷恋她的本体语言,它的水色交融,色彩透明,轻盈灵动,高度和概括,等。而与一些大水彩名家如黄铁山、王维新、杭鸣时、蒋振立以及柳新生、王大仁、师松龄等的交往,使我走上了自觉创作攀高峰的路子。
记者:作为一个画种,要有油画基础,且讲究光线,水彩画的出色表现主要得力于什么?你的水彩画清新、淡雅,喜爱者众。您的美学追求是什么?或说,您如何保持自己的特殊的东西或品格?
崔晖:在水彩画创作的初始阶段,我虽然有过大量的临摹,但后来越觉自我表现的重要性。随着艺术表现的日渐成熟,我形成了自身的路数,这就是与中国水墨画相融,吸取西画和国画之长。
至于水彩画如何表现,我认为首先要有生活作底子。和创作国画一样,水彩画的创作也需要大量素材,到各地采风、写生成为我的日常功课。其次,创作需要灵感。但灵感作为天才的部分,并不是神秘的东西,而是来源于生活的积累和艺术的长期磨炼。我就经常有“做一个画家很苦”的感叹。还有,就是以很诚实的态度对待艺术。真正的创作必须沉稳下来,保持平和的心态,老老实实地做艺术应该做的事情,尤其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这一点难能可贵。关于“品格”,对于一个画家来说太重要了。我想起了1985年前后,中国画坛刮起了现代风(记者:“现代风”就是“西化”),好像你像一个画家必须跟上时尚。可是我却稳住了,坚持写实、不脱离生活。当时我还给省美协主席鲍克写信详谈自己的想法,还好,得到了鲍克的肯定和鼓励。从此,我的信心更足了。果如今,实践证明:创造中国风格,不要跟风,要有自己的东西,正展示着水彩画的前景。
记者:宣城水彩画创作的现状如何?
崔晖:搞水彩创作的人不多。过去有些名家如王大仁等,现在尚有茆吉邦等。我们还需要不断认识水彩的发展潜力。
记者:您将书法家胡邨“天道酬勤”四个大字大条幅悬挂墻上作为您的励志,让人体会到个中三味。您虽已经退休,但退而不休,依然在追求艺术,保持艺术的心态,可谓其乐无穷。
崔晖:对!我的艺术人生,始终贯穿一个“勤”字,勤能补拙。
绘画是精神的一种存在方式,能与艺术结缘是我一生的快乐,它让我在艰苦的环境中找到生活的乐趣和人生的信念。现在我退休在家,搬进新宅,杜绝社交应酬。几乎整个身心沉浸于读、画与思之中,在水色中寻找生机,在天启与现实中应和艺术的节奏。我的创造性劳动受到了各方面的尊重,也得到了不少荣誉,我感觉到了人生的意义。
新闻推荐
穿上入秋的毛呢上衣,发现前襟不知何时开了条缝,刚穿一年呢!打听到街东门有代客缝补的,于是驾着二轮“宝马”前往。只见街边一棵梧桐树下,一架旧式的脚踏缝纫机“哒哒哒”地召唤着,四周站满了等待的“补...
宣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宣城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