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微企业——宣城绿源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居然在短短的两年时间之内申报了11项专利。日前,记者采访得知,这家企业不断自主创新、积极研发茶机、主动申报专利,企业自身不断得到发展,还推动了制茶产业转型升级,每年为周边茶农实现节本增效上亿元,取得了益己利他的效果。
这家小微企业,创造出了诸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着实令人称奇。在轰鸣的生产车间内,拥有各类生产设备125台套,生产着23种茶业机械产品,其中有16种新产品列入国家推广目录,销售覆盖安徽、浙江、江西、四川等十多个省份。从2011年至今,这个企业共申报专利11项,其中批准授权专利5项,进入实审阶段1项,申报受理专利5项。
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挥自主创新对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是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在这个偏僻的角落,“绿源机械”用实践证明了这一要求的科学可行性。这家企业经历了十多年的艰苦创业过程,1990年由于投资少,技术落后,每年仅产茶机100台套,企业利润微薄。为了谋求发展,企业负责人张祖德注重在产品开发和技术革新上找出路,他对槽形茶叶理条机进行了多项改进:在理条机的运转方式上改轴承滚动为滑杆移动,有效解决了理条机震动大、噪声大等问题;在理条机的加工上,改人工千斤顶挤压槽形锅为油压机冲压,确保了理条机加工规范化标准化;改烧木材加温为电加温,确保了加温的快速和稳定,同时增设了冷热进风装备,改善了茶叶加工过程中的通透性。多种措施的采取极大提高了理条机的性能,从而使理条机走向千家万户。
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企业迈上了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之路。绿源与安徽农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成为研发合作伙伴,不断引进和培养人才,组建了一支高效有力的企业人才队伍,并放手让技术人员参与新产品研发。先后研发了6CHS-5、6CHS-8烘干机,6CST-40、6CST-80杀青机及黄山毛峰茶生产流水线等19种新产品,使企业生产的产品覆盖了绿茶加工的全过程,适应不同生产规模的茶叶加工企业和农户的需求。同时,多种茶机新产品的研发,有效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和市场竞争力。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截至目前,“绿源机械”生产销售茶机3400多台套,销售收入1100余万元。
“绿源机械”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坚持经常性开展市场调研。在调研中,“绿源机械”发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叶生产劳力越来越少,工资却越来越高,用人工或老式机具生产已不能适应制茶大户或制茶合作社的需要,同时手工或老式机具制茶品质差售价低,影响了茶农的收入。为此,“绿源机械”研发的每种机械,均突出节省劳力、突出提高制茶品质、突出增加茶农收入。“绿源机械”共研发先进适用的茶叶机械20多种,销售茶机1万多台套,按每台机械年工作30天,每天增效200元,单台茶机年可为茶厂茶农增收6000元;单台茶机每天可节省人工4工日,按每个工日70元计算,年可为茶农节本8400元。1万多台套茶叶机械年可为茶农实现节本增效1亿5千多万元。
(本报记者 利成志)
当前,小微企业的发展受到了资金、技术、规模、用工等条件的制约,发展空间有限。作为小微企业之一的“绿源机械”却在这样的环境中,寻找到了自身发展的突破口——科技创新。几年时间先后研发19种新产品,2年申报11项专利,与安徽农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结为研发合作伙伴,组建了一支高效有力的企业人才队伍……这显示出“绿源机械”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视,也显示出科技创新对于发展的巨大作用。
在宣城市,小微企业数量庞大,已成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企业要想由小做大,成为经济“小巨人”,还应当与“绿源机械”一样,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寻找到自身发展有效途径,以实现企业跨越式可持续发展。
新闻推荐
本报讯 12月24日,市三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十三次会议。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颜银河,副主任程年红分别主持第一次全体会议和第二次全体会议。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陈世跃,副主...
宣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宣城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