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儿时记忆中的烧饼香,从这里再次飘出,你尝,还是那老味道!
11月28日清晨5点10分,天蒙蒙亮,零度左右的气温让人瑟瑟发抖,中心菜场旁“老字号”烧饼铺开门了。
30多平方米的门面内摆设井然有序,左边冷柜连着2米长的案板,右边一桌一椅,后面是堆放食材的小储藏室。
烧饼铺老板谢金文将两个黄色大木桶搬出大门口置好,“砰砰”的揉面声便响了起来……
第一炉烧饼
谢金文撸起袖子,用掌心快速地将酥油擦进面团里,妻子李世红在一旁用火钳碎着块块硬炭……
卷圈、包馅、擀平、刷糖面、粘芝麻……经过大的9道工序、小的十几道后,60多个饼齐刷刷的摆在了案板上。另一边,星星点点的炭火从炉里不断往外飘,炉膛被烧得通红瓦亮。
“除了面性,关键的就是这炉性,要掌握好温度。低了烧饼会掉炉,高了会烧焦。”谢金文一边说一边伸手试炉温。
记者也试了一下,好烫!谢金文徒手将饼贴得刚好一炉,不多不少。那伸出炉子的手臂,红彤彤的、一根汗毛也没有,手背上有一块块的红痕。“这个温度现在还好,要到夏天那才真烫。”
天渐渐亮了,街市醒了。烧饼的香味弥散开来,6点30分,第一炉烧饼出炉了。
市民方先民早早地守在铺子旁,等到了刚出炉的烧饼。很快,买饼的人多起来,不时有汽车、摩托车开过来。“您的6个烧饼”、“您的4个”。很多时候,李世红光看来人,不等开口,手就已经利索地拿起袋子装饼……
一炉圆润金黄、外酥里嫩的烧饼,不消半小时,就卖见了底,谢金文在一旁赶紧制起了另一炉……
谢师傅拾起祖传老手艺
闻着这诱人的饼香,你可知道这就是30年前鼎鼎大名的“聋子烧饼”?这对正在忙碌的夫妇,就是当初赫赫有名的烧饼大王“聋子烧饼”谢宣合的后人。
“聋子烧饼”,在上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的宣城红极一时。每天起早买饼的队伍能排十几米,他可是本市第一个做饼成为万元户的手艺人。
可惜,这老手艺没有传承。谢宣合的两个儿子,大儿子从商、小儿子上班,20多个徒弟先后转了行。老人去世后,这手艺就绝了迹。一绝就是30多年,直到2011年9月小儿子谢金文开了这家烧饼铺子,重拾祖传老手艺。
时代在变,烧饼的技艺、工具在变,如何保持老味道不变,并不容易。“老工具配老方法,味道才对!但跟老方法一样,老工具也在失传。”谢金文有些无奈地说道。
在他店铺里,两个黄色的大木桶,已不复当初新色。烘焦的桶边架着加长的火钳,面上是一大圈的焦黑。陶胆在炭火下映得通红,碎片的老瓦盖在炭火周围,已被烤成灰色。桶旁篮子里还盛着二十来片完整的旧瓦。一旁案板下放着两个备用的新陶胆。
“别看烧成这样,这桶是越烧越好用,制饼更香。”谢金文对这些来之不易的工具很宝贝。
桶匠现在很少有人做,当初他们也是多方打听才在孙埠找到一位。60多岁的老桶匠年纪大不愿打,夫妻俩不知说了多少好话、加了钱,才得到4个桶。8个陶胆是专程在绩溪找师傅,特定尺寸、单独开窑烧制。瓦片是在北门拆迁的老房子那捡的。“这些工具比黄金还贵,用一件少一件,以后想再有都难。”
和旧时一样,他们对原料特别讲究,“红糖在正规超市买,熬酥的油选用最好的猪板油。”
工具材料备齐了,凭着对父亲炕饼刻骨铭心的记忆,谢金文很快上了手。“还好,还是那味道!”当第一炉散发着老味的烧饼炕出来,谢金文笑了。
老顾客都是宝
7点45分,60多岁的老陶来到店里,他直接从桶上拿起两个烧饼,自顾自地就坐在店内的椅子上吃了起来。
老陶告诉记者,他是老字号烧饼铺的忠实顾客,一个月20多天的早饭要在这里解决。
“这么多年,我去过很多地方,都找不到这个饼的味道,我们这一代不少人一直怀念呀!”老陶说了一件趣事,烧饼重出江湖,他正准备把消息告诉同爱吃饼的原单位经理,结果还没说,老经理就专程登门送来了烧饼。
像老陶一样的老顾客很多。买烧饼带去上海的马爱琴、起早绕远路为父亲买饼的徐先生、每天8个烧饼的李良琴……
“老顾客都是宝!”李世红说,由于烧饼冷了就不好吃,他们起初很反对一些老顾客一买就是十几二十个,劝他们少买点。结果,老顾客却告诉他们不少保鲜的方法,有用微波炉小火转3分钟的,有用电饭锅不加油水光炕的……
9点多,上班上学的人潮渐渐退去,烧饼铺里依旧忙碌,谢金文开始起第5炉烧饼,“昨天接了几个顾客的预定,他们一会过来拿。”
“砰砰”的揉面声又在铺子里响了起来……
新闻推荐
本报讯 为落实省电力公司“奋战四十天,确保安全年”专项行动的要求,输电运检工区精心准备、提前部署,切实做好输电线路安全度冬。眼下,冬季用电高峰到来,冬季冰冻、大风、雾霾等恶劣天气给电网安...
宣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宣城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