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十年来,宣城市工商联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主动作为,充分发挥五大职能作用,按照“稳中求进、进中求好、好中求快”的原则,坚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为民营企业排忧解难,着力推动非公经济做大做强,让民企在跨越崛起中大放华彩——
回顾十年来,宣城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历程,这是一条跨越之路。发展硕果累累:预计到2012年底,全市私营企业将达到1.4万户,个体工商户8.6万户;预计全年民营企业实现增加值504亿元,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达到64%;预计上交税收63.6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53%;非公经济从业人员已达98万人。
数据见证成就:非公经济已成为宣城市经济活跃度最高、增长性最强的经济形态,已是促进经济增长、加速宣城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这一切都离不开市工商联全体工作人员的心血与汗水!
非公经济活力迸发
“时代给了工商联人施展才华、奉献青春的最好时机,如何在非公经济的召唤中去追求,去探索,去创造,去奉献,正是每一个工商联人的使命所在!”去年9月的一天,在市举办的“我与民营经济共成长”演讲比赛现场,来自宣城市各县市区工商联的参赛选手们,用淳厚朴实的语言动情讲述着自己在与民营经济共成长过程中的变化与感受。
“我与民营经济共成长”演讲比赛只是全市开展“我与民营经济共成长”活动的一个侧影。回望来时路。迈入“十二五”以来,宣城市工商联始终把发展非公经济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开展“工商联与民企共成长”、“金融企业与民企共成长”、“工商联直通车”等活动……一项项战略深入实施,一个个活动好戏连台!市工商联利用门户网站及时传递信息。将工商联机关工作情况和会员企业经营情况、服务企业、招商引资工作动态及时在网站上对外宣传。将中央及省市政府在经济方面最新的文件政策发布在网站上,及时传递政策信息。市工商联还免费向常委赠送了《工商导报》,进一步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宣传经济政策法规、剖析经济热点难点问题、传播企业经营策略、展示企业时代风采。
市工商联极尽全力做好服务,使全市非公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的态势,活力迸发,生机勃勃——
工业主体优势凸显。经济结构优化、产业转型升级,宣城市已形成工业经济为主体、规模以上民营占主导的发展格局。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净增170户,均为民营企业。全市民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已达840户,占全市规模工业企业户数的98%,预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90亿元,利税总额132亿元。
服务业发展增势迅猛。在宣城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指引下,一批民企加入商贸、物流、餐饮等行业,百汇物流园、中国茶府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亚夏汽车城、麦莎广场、八佰伴等建设运营。预计民营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87亿元,增长15%。
农产品加工亮点纷呈。各县市区均形成有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体系,今年新增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全市总数已达6家,省级龙头企业72家,位居全省第一。2012年预计农产品加工产值达420亿元,增长20%。
创业环境不断优化
2010年以来,中央、省、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工商联工作,明确——“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市政协副主席、市工商联(商会)主席程观远认为,“这既是为工商联工作指明了方向,更体现了各级党委、政府毫不动摇发展非公经济的决心和魄力。”
作为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纽带”,作为政府管理和服务非公有制经济的“参谋助手”,市工商联一直致力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为民营企业排忧解难,推动非公经济做大做强。
“工商联是人民团体和商会组织,这让我们与6千多个会员单位打交道时,更紧密、更亲密。”在程观远主席看来,正是自身的这一特点,“我们听到了企业真实的所需、所求,为党委、政府与企业实现顺畅的交流、沟通、协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围绕“团结、凝聚、引导、服务”的宗旨,市工商联坚持把服务会员作为立会之本。服务绝不是泛泛而谈,而是目标明确——“优化创业环境”;服务绝不是走过场,而是有实打实的举措。每年组织召开1到2次外商投资发展环境座谈会,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亲自主持会议,认真听取企业家们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将意见建议梳理整理后,与市效能办、市政府督办室共同跟踪落实。这就很有针对性,知道企业最迫切的问题,逐一解决。”程观远主席说。
特别是“民主考评百名科长”活动开展以来,市工商联每年都组织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对百名科长和部分市直单位的效能建设进行评议。程观远主席认为,从坚持4年的成效来看,非常好。“好在哪里?把话当面说开了,能够增进了解、增强信任、互相支持,我们的‘桥梁\’作用真正发挥出来了。”
不仅是优化创业大环境,市工商联为当好民营企业的“娘家人”,凡与企业运营发展相关的细节,都事无巨细地考虑周全。他们发挥参政职能积极建言献策,撰写《宣城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报告》。上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报告,并汇编成册,为相关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与知名律师事务所合作成立法律事务服务中心,为会员企业提供法律服务;与市人社局、总工会、经信委建立立劳动三方协调机制,帮助企业妥善解决劳资纠纷;与市法制办成立非诉案件仲裁调解中心,做好涉企非诉案件的调解工作;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非公经济人士综合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受到了企业的欢迎。
共度难关共同成长
对大企业鼎力支持、对中小企业倾心扶持,市工商联成为非公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特别是在今年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下,市工商联以“与民营经济共成长”活动为抓手,与企业携手共度难关。
今年5月28日,市工商联与交通银行宣城分行签订了《合作备忘录》,授信额度达到15亿元。这几年,市工商联已先后和徽行宣城分行、中行宣城分行、皖南农商行等金融机构建立了合作互动机制,协助工行宣城分行成立“工银商友俱乐部宣城浙商分部”,通过多渠道的合作解决中小企业贷款融资的实际困难。
不仅破解困扰企业发展的资金难题,市工商联还以“扩大销售稳增长、搭建平台促交流”为宗旨,与市经信委联合承办了建材及酒类名优产品供需对接活动,促进优质地产品销售。近几年来,用工难一直困扰着民营企业,市工商联每年与市人社局、市教体局、市总工会联合举办“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今年举办了三场现场招聘会,达成求职意向959人次,并在活动期间,统一组织用人单位和高校毕业生参加网上招聘活动,共征集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951个,免费为70家民营企业发布网上招聘信息。还与市人社局、市经信委、市总工会等三方四家建立进一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机制,为企业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构建和谐劳资关系奠定了基础。
市工商联已连续14年组织民营企业参加“全省民营经济百强排序”活动,连续三年被评为此项工作先进单位。市工商联负责同志经常分赴会员单位,深入走访调研,了解企业遇到的实际困难,帮助分析经济形势,帮忙支招合理安排生产经营,提振加快发展的信心、鼓舞攻坚克难的士气。“与民营企业同心同行,才能实现共同成长。”程观远主席告诉记者。
十年来,市工商联在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程中倾心倾力。在加强服务协调营造发展环境上,通过深化机关效能建设和机关作风建设,认真落实“政务公开”的制度,树立政府部门“为民、务实、清廉、高效”的良好形象。不断完善和健全服务、监督机制与体制。市工商联工作得到省联和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先后荣获“2011年度全省工商联系统先进集体”、“全省上规模企业调研及百强排序工作先进集体”、“2011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优秀单位”、“优秀党支部”、“档案工作年检优秀单位”等荣誉。
光彩事业光照万家
“义利兼顾,以义为先”,宣城市非公企业在自身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成为热心公益事业的表率。市工商联以“光彩事业”为平台,及时发布捐助信息、组织开展各类公益活动,让光彩事业光照万家。
广大民营企业家踊跃参与、鼎力支持光彩事业,与“老革命、老党员、老模范”中的困难户结对帮扶、进“百家敬老院”关爱孤寡老人。近年来,他们与在农村生活困难的“三老人员”及其家庭进行结对帮扶,到多家敬老院看望慰问孤寡老人,援建了近10所标准化敬老院,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在各县市区工商联和广大非公有制企业的配合下,经过认真统计汇总,全市共有96家企业上报,2011年度共捐款1260万元,捐物69万元,共投资光彩事业项目1亿多元。在今年全市开展的“美好乡村”建设中,企业家们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力出力,构建了村企共建的新模式,成为建设“美好乡村”的一支生力军。
市工商联与市委统战部共同开展第一届、第二届“宣城市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表彰活动。亚夏集团周夏耘、宣酒集团李健、生信集团徐武清等50多名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被评为全国、省、市“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每年有20多家企业在“全省民营企业百强排序”活动中榜上有名,市工商联连续四年被评为此项工作先进单位。与相关部门联合开展了市“十大创业女性”、“十大青年创业之星”、“十佳民营经济人物”、“十佳民营发展企业”、“光彩之星”等评选活动。今年有4位女企业家被评为“全省优秀民营女企业家”,8家企业分别被评为“全省就业与社会保障先进民营企业”、“全省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充分展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良好的社会形象,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走过十年的辉煌,展望未来,程观远主席充满信心:“我们的工作目标是,推动宣城市非公经济继续做大做强,让民营企业在跨越崛起中尽显华彩!”
新闻推荐
本报讯 日前,笔者获悉,宣城城区低压用户采集成功率从84.23%已提升到95.45%以上,提前完成工作目标。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是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内容,是构建智能电网的必然要求。目标是建成覆盖...
宣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宣城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