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的寒意仍未退去,出行的人们依旧裹紧外衣,而宣州区双桥镇的一个蔬菜大棚里却是暖意十足,一群人正享受着采摘草莓的乐趣。“每年这个时候经常会有很多人过来摘草莓,有些单位还专门组织员工集体到这边采摘”,宣城市时雨生态蔬菜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张凤荣告诉记者。2月20日下午,记者实地参观了她的蔬菜基地,在蔬菜棚里聆听了她的创业故事。
选择——放弃本专业,瞄准“新行业”
2005年,张凤荣刚大学毕业,学餐饮旅游专业的她并没有从事相关工作,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与旅游毫不搭边的“农业”。面对记者的不解,张凤荣道出了其中的原委:“毕业后一心想着创业,身边的老师和朋友就推荐我做大棚蔬菜,并说宣城这边土壤适宜蔬菜生长。”2005年底,25岁的张凤荣和6个朋友怀着满腔热情从合肥来到宣城,建起蔬菜基地,走上了创业之路。带着“把蔬菜当成一个产业来做”的目标,她和朋友们摸着石头过河,在不断地学习和尝试中,开始了辛勤耕耘。张凤荣说,当时父母很不支持她的做法,可自己认为“蔬菜大棚不就是靠日常管理,我肯定能做好”。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一个拥有12个蔬菜品种、50多个塑料大棚、年销售额达150多万的生态蔬菜基地在这块50多亩的沃土上铺展开来。经过多年努力,张凤荣实现了当初的目标,但整个过程充满了艰辛。
经历——困难挡行路,各方来帮忙
2008年,一场十年不遇的大雪突袭宣城,一夜之间让张凤荣的蔬菜基地“全军覆没”:大棚几乎被压毁,即将成熟的蔬菜全被压在雪下,间接损失达60万元。她心有余悸地回忆:“那年前期投入很大,蔬菜价格又高,损失挺惨重的。”雪上加霜的是,由于连年亏损,当初几位共同创业的朋友相继离开,张凤荣变得“孤军奋战”。痛定思痛,她开始更艰辛的“二次创业”,将自己在合肥的房子抵押出去,获得了20万的贷款,七拼八凑后凑足了运作资本。“当时面临着放弃还是继续”,张凤荣说,“但终究还是不舍,因为做到后来发现自己真的很喜欢与瓜果蔬菜打交道,一心想把它做好”。一场大雪让她认识到蔬菜基地存在“技术不足”、“信息不畅”、“销售渠道单一”等问题,于是,她开始主动向政府和相关部门寻求帮助。此后,市气象局免费安装了气候监测仪、提供气象信息,市商务局和物价局也帮她牵线搭桥,提供了“农超对接”、“农校对接”等销售平台……蔬菜基地开始好转。
有了技术支持和丰富的经验后,张凤荣应对问题也从容了,去年的台风“海葵”和几天前的大雪几乎没对她的蔬菜基地造成影响。
心得——心要静下来,腰要弯下去
由于刚开始没有成熟的种植技术和经验,所以难以承受亏损事实的合作伙伴陆续离开了,后来张凤荣聘请的一些技术员,都受不了艰苦的条件退缩了。她说:“做这份工作不仅要把心静下来,还要亲身到田间地头去实际操作,向老师傅虚心求教。”她笑着告诉记者,刚开始自己经常骑车到隔壁的乡镇看其他种植大棚蔬菜的老师傅什么时候放棚,什么时候打药。“完全是机械地模仿,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心要静下来,腰要弯下去。”采访中,张凤荣多次提到了这样一句话。她告诉记者,自己刚到宣城时,跟当地一些人相处得不太融洽,“后来我明白必须放低自己的身架,弯下腰去主动和他们接触。”她开始挨家挨户地与村民们交流,凭着真诚的举动和村民们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我现在看到他们都能准确地叫出名字,他们也更加信任和主动帮助我。前几天下大雪,很多村民们都关切地问我们的大棚有没有受到影响。”说到这里,她还给记者举了个例子。去年黄瓜成熟时,公司缺人手,村民们会放下自家的农活来帮她收获。周围的一些村民看到张凤荣的蔬菜基地发展势头强劲,萌生了种植大棚蔬菜的想法,纷纷前来学习取经。几年的摸索前行后,张凤荣的时雨生态蔬菜有限公司蒸蒸日上。说起以后的打算,她告诉记者正筹划在洪林镇再建一个蔬菜基地,适当扩大种植规模。
新闻推荐
本报讯 2月27日,刚上任的市委书记姚玉舟分别在芜湖和宣城两地,看望部分老干部。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李明,市委秘书长牛传勇,及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陪同。上午,姚玉舟分别看望了居住在芜湖的原宣城...
宣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宣城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