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宣城市在宣城日报上一则题为《关于“宣城市城市建设年暨文明城市创建再动员会”缺席和提前离会情况的通报》,引发了公众广泛关注。《安徽日报》以向“应付”动真格为题发表了评论,《新华每日电讯》以“安徽宣城整顿会纪会风62人开会溜号被登报批评作了报道。
开会布置工作、明确责任、宣传动员在行政管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作为全市性的重点工作,这样一个重要的会议,却有这么多的单位和个人缺席会议,提前溜号,尤其是在当前狠抓作风建设的风口浪尖上实在不该。会风折射出工作作风,因此,笔者为市委市政府整顿会纪会风,敢出实招、敢动真格,在党报上公开登报批评的做法叫好,这对改正工作作风大有裨益,也是对某些干部作风、组织纪律最实在的促进,最有效的警钟,更彰显了市委市政府“治庸问责”的决心和力度。
中央出台改作风的八项规定以来,自上而下涤荡人心,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充分肯定。然而,尽管绝大多数地方认真贯彻规定,严格自律,正气上升,但上述开会缺席、溜号的现象不可小视,要认识到,这不仅会消解改作风的已有成效、影响改作风的最终实效,也会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正因此,中央明确要求以踏石有印、抓铁有痕的精神改作风,以“常长”二字抓作风,一抓到底,绝不懈怠。市委市政府通过整顿会纪会风,把作风导向体现在行政问责的全过程,畅通渠道让媒体和群众监督,为改作风注入压力,带来动力。唯有如此,才能对党政机关存在的“庸、懒、散、奢”状态有所触动,才能促进公务员勤政。然而作风建设绝非朝夕之功。改作风不仅要从点滴小事做起,更要从各级干部自身做起、从自身查起、从自身改起。以踏石有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切实解决作风建设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办法。要探索建立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常态机制,教育培训要有作风内容,考核评价要有作风标准,选拔任用要有作风导向,让改进作风有刚性约束和持久动力。改作风,难的是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检验的是党员干部的党性意识、政治责任。只有在思想深处触动“密切血肉联系”这个根本、在党性修养上强化执政为民这个责任,才能将改作风内化为精神追求和自觉行动。转变作风贵在坚持,更贵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把转变作风和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结合起来。应做到有问题能及时发现、发现问题能有效解决、已解决的问题不再反弹。
新闻推荐
本报讯 为积极参与文明创建活动,近日,市人社局集中开展了办公区域环境卫生整治活动。活动中,市人社局全体干部职工...
宣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宣城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