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纸厂遗址胡家涝,坐落在宣州区周王镇绿宝村。阳春三月,我们几位相约终南山宣纸源山农丁建国先生去看胡家涝。
车子刚从马路上拐进山道,就看见一座桥,我们顺着一条水泥路前行,老丁一路介绍说:“胡家涝,两山夹一冲,暴雨时节,形成内涝,人称胡家涝。”等水泥道走到头,这里便是老丁的家。这里也是宣纸厂北边的遗址界线——丁建国屋宅基。
走进山里,我们在终南山的东麓,看到了背靠山坡圆形的蒸皮灶遗址。蒸皮灶虽然瘫塌,但从背靠山坡的圆形石壁,仍可以看出当年圆形的灶型。老丁指着上面的山坡说:“那里是原始宣纸制作晒料场(晒檀皮等原料的场地),现仍有保存完好用山石砌成。晒场约二万多平方米,斜坡向阳,阳光充足。在丛林中,老远就看到有一棵有红色标志的檀树。就这一棵现存的青檀,也足以证明这里是适宜这种造纸的原材料生长的。
我们向左再看那溪流,这溪流汇蚂蟥涝与曹家涝,一溪一涧之水为一流,溪水流量很大,终年不断。看那溪中的石壁,虽两边大部分被洪水冲跨,但有的还残存。只见有一段三、四米宽的“石板河”,无缝无隙、光平如纸,溪水漫流而过,平泻下去,这就是当年漂洗宣纸设的天然水池。那溪水,清澈明亮,涓涓而下。在溪边不远处的山坡上,还能看到一些残存的墙基,老丁说:“若按现在建房规格计算约有四十多间,从地势、方位、宽度、进深等方面可以推测,有纸槽房、料库、推浆房、剪纸房和工人食宿区,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手工作坊的规模之大、年代之久,非同一般。”老丁还说自已曾具体考察过。
如果以上这些遗址也只是考证的话,那么有一件东西倒是铁证如山了。老丁领我们来到皮碓齿前。皮碓齿,是舂宣纸原料檀皮专用的工具。我们看到的皮碓齿,是用坚硬的黑石凿制成的,齿纹清晰无损,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件器物,实在令人惊叹不已。据《宣城县志·物产》所载:“宣纸,宣、宁、泾、太皆能制造。”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周王镇茅山村村民在开山中,在胡家涝发现古宣纸遗址,时任挂职的宣州副市长朱旭初得到消息后,立即前去作了考证,后经发掘又发掘出保存完好的旧场址和古宣纸生产必用的古石器等等。当时市乡两级政府非常重视,立即加强保护,后宣州市人民政府确定公布周王镇胡家涝被确定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闻推荐
连日来,宣城市在宣城日报上一则题为《关于“宣城市城市建设年暨文明城市创建再动员会”缺席和提前离会情况的通报》,引发了公众广泛关注。《安徽日报》以向“应付”动真格为题发表了评论,《新华每日...
宣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宣城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