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莺歌燕舞,花木飘香。这不仅仅是一个观赏的季节,更是一个萌动的时节,一个播撒希望的时季。
企业的三月到底有何特征,没人做过总结。不过,三月的宣酒是忙忙碌碌的,宣酒人是激情飞扬的,同时也是注重长远、脚踏实地的。
宣酒的发展引来了各方的关注。各级领导的频频造访及评价,给了宣酒人奋力前行的信心。今年三月,杨振超副省长、姚玉舟书记以及马鞍山市政府副市长季翔先后调研或考察,继续为宣酒的发展给出了正面的评价。尤其是姚书记的一句“宣酒的发展是有道理的”,暗含了对宣酒人无限的信任。
宣酒的发展到底有什么道理呢?姚书记没有明说,我们相信以他的智慧和经验,已经看到了宣酒现象背后的本质。记得2011年6月17日,时任安徽省长王三运视察宣酒时,曾问李健董事长:你们自己认为宣酒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李健董事长脱口而出:“创新”,这一回答与省长的感觉不谋而合。最后,省长为宣酒给出了极高的评价——人才是本、文化是魂、管理是基、创新是源。
关于“创新”,人们已经说的过多,问题在于如何才能做到真正创新。在德鲁克的管理世界中,创新已不是什么充满浪漫色彩的“灵光乍现”的事情,而是一项具体而实在的工作。在宣酒集团,也从来没人将“创新”放在嘴上,但细想起来,又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创新。
每年三月,也是宣酒人感觉会议最多的时节。但是,宣酒的会议其实都是学习或实践的活动。6E3S目标管理工作法的推进,需要一系列的会议与其配称,而每一次会议都是一次信念畅通与脑力激荡的过程,其结果是心灵的通透。3月25日至29日,2013年度首期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宣酒培训活动的顺利举行,使新入职的员工们系统地接受了一次宣酒文化的洗礼,对大家心灵的震撼可谓前所未有,也为大家顺利融入宣酒这个大家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月28日上午,宣酒全体知识工作者齐聚宣城市红星礼堂,听取了李健董事长关于“如何成为优秀的管理者”的培训讲座。这一讲座可以说是对宣酒近年来成功发展的一次全面的理论总结,代表了宣酒的最高智慧,并且,从头到尾均彰显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正面的力量。如果说,创新是宣酒发展的源泉,那么,李健董事长讲座的内容正是宣酒人创新的源泉。
创新是一种实践,而有效的实践离不开某种训练,而有效的训练离不开先进理论的指导。理论如何构建?当然是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书本学习。向书本学,是为了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及理论架构;向实践学,是为了以成果为导向建立正确的流程和方法。不仅向书本学,更要向实践学,并且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这正是彼得·圣吉所说的“第五项修炼”。而修炼的基础是使组织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
宣酒人的学习精神是有目共睹的。回顾宣酒近年所走过的历程,无不与“学习”紧密相关。改制之初,高管团队遍访全国的名酒厂,向同行虚心请教,对于行业的专家更是不耻下问,保持密切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企业发展所需的强大的导师团队。随着企业的发展,理论的弥补显得迫切。李健董事长带头遍览西方微观经济理论,孜孜以求能支撑宣酒事业长远发展的指导思想,与此同时,高管团队敞开思绪共享理论的智慧。不仅如此,还运用特定的工具,促使各级管理人员以成果为导向,不断校正各自的行为。这些正是宣酒特有的学习方式,也是宣酒特有的文化现象。
几百年前,朱熹在总结读书的感受时,写下了名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用这句诗来表达宣酒人学习创新的感受,再合适不过了。
新闻推荐
年轻记者在写大稿、长稿的时候,都有一个比较常见的毛病:臃肿、呆滞。我把这种毛病称之为“水桶病”——稿件上下一般粗,缺乏层次感,没有节奏感,混混沌沌让人不堪卒读。 ...
宣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宣城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