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端午节刚过,记者在宣城市宣州区澄江街道办事处花园村采访,村民王昌明掏出本红灿灿的《股权证》,乐呵呵地说:“村里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全体村民都成了股东,今后集体资产怎样使用都得听大伙的! ”
花园村地处宣城市城郊,下辖6个村民组,占地0.39平方公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该村大量土地资源转化为资金和房产,集体经济也不断壮大。如何管好用好这些收入,让失地农民享受其带来的红利,成了困扰全村发展的新问题。
今年2月,该村决定开始推行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经过2个多月,在6个村民组分别召开了多次村民会议后,大家一致表决:同意将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分配给全体村民。
“我们制定了方案,委托专业会计事务所进行资产评估和审计,又通过当地派出所查询户籍档案并上门核实,剔除1995年后挂户的村民。 ”村书记李开富说,他们按100元一股,将1970多万集体资产量化成23%的集体股、52%的农龄股和25%的人口股。其中,农龄股和人口股分配给1153名农业户口村民,股权可继承和内部转让;集体股则用于合作社正常运营及村委会公益性支出。
股权分配方案在各村民组张榜公示了10天,几乎没有人提出质疑。今年40岁的土炮台村民组村民程崇进,不仅享受了从1995年二轮土地承包到今年为止,最高19年、每年6股的农龄股,还得到了43股人口股。 “分到的股份将来能分红,再也不用为失去土地担忧了。 ”程崇进笑着说,过去很少有人关心村集体,如今大家都把村里的发展当成“自家”事。
5月28日,合作社正式挂牌运营当天,31名由第七届村民代表过渡成股东代表的村民,投票选出了5名董事会、3名监事会成员。 “董事会为合作社指明方向,监事会则负责审查本社财务,并向股东公布。 ”监事会主席鲁大庆对记者说,合作社投资、经营、分配等大事项,未来都将由股东大会决策。
“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就是要盘活集体经济,让它成为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 ”李开富告诉记者,由村集体资产投入建设的3000平方米失地农民服务中心已经完工,贷款新建的17层社区就业服务中心也已拔地而起。今后,合作社将利用这些项目,以综合开发、共同外投资等形式,实现持续增收,争取年年分红。
(本报记者 王逸群)
短评誅
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
日前,省农委下发通知,要求今年16个市开始试点以 “清产核资、资产量化、股权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花园村顺势而动,成立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明确集体资产的产权归属,从根本上改变了其名义上“人人有份”、实则“人人无份”的状态,让村民真正成为集体资产的拥有者,共享集体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
花园村的做法,如同一把“钥匙”打开多把“锁”,不仅完善了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方式和分配方式,也打消了农民失去土地后的种种顾虑,顺利地将全体干群拧成“一股绳”。这一多赢之举值得各地借鉴学习,将为美好乡村建设注入新活力!
新闻推荐
本报讯 7月23日以来,安庆市出现持续晴热高温。截止8月 14,全市农作物受旱面积216.9万亩,其中重旱面积102.1万亩。为此,市种植业管理局采取多种措施进行抗灾,安排10名专家到灾情发生较重的地方调查苗情...
宣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宣城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