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练宛溪公园,突见一老妪正吊着一棵枇杷树锻炼,负重下的枇杷树仿佛发出痛苦的声音。路有晨炼者不忍,恶声斥责:“自己身体好了,树却要死了!”老妪不堪责骂,亦回应道:“关你屁事!”见状,我连忙上前劝说,树才栽不到两年,这样做容易把树损伤。如果大家都这样,我们怎么会有这么好的公园锻炼呢?老妪并非不明事理,闻我此言,也顺梯而下:“你这样说就对了,像他那样说,谁能受得了。我以后注意就是了!”事后想想,劝人文明,该用文明的方式才对。岂不知,善言善举,力量最大。今年宣城市争创省级文明城市,确是件不易之事。说不容易,因其乃系统工程,事涉方方面面,既要抓好硬件建设,又要在软件上提高,尤其是市民素质的提升。如果说前者靠领导重视,加大资金投入,短期也能解决,那么后者就不是靠钱所能解决的了。宣城是个新城,撤地设市才十年有余。从小城市的居民摇身而为中等城市的市民,身份变了,并不见得素质就随着提高。比如交通、比如生活习惯,小城镇的居民就一时难以适应城市规范。他们中的一些人喜欢闯红灯,喜欢随意,喜欢随地吐痰,喜欢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等等,总之喜欢无拘无束,而这些又恰恰与文明城市创建、与做一个文明市民有所冲突。况且,在新市民构成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洗脚上岸的农民,他们与原城镇居民相较,更是在文明意识、文明行为方面还要滞后。要想使文明城市创建成、巩固好、常态化,教育市民、养成文明习惯、提升文明程度是首要的迫切的事情,须常抓不懈才行。在创建阶段,用一些力度是可以的,但要从根本上保持较高的文明水准,仅仅靠行政、法律的手段去推进,未免有失偏颇,弄不好还会适得其反,如同文首所例,好心难有好效果。因此,发挥各方面力量,采取多种方式,齐心协力抓好市民文明教育才是根本。通过在社区开办市民学校、在学校用小手牵大手、充分运用网络、报刊、广电、传单等方式,把文明教育渗透进每一个市民,让文明礼仪、文明言行无处不在,让文明力量感染每个人,打动每颗心。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正能量如同一滴水,点点滴滴,便能汇聚成江海。每一句善言,每一个善举,正是那能穿透大地的每一滴水。既如此,我们何不去做这样的一滴水呢?!
新闻推荐
编者:以地理环境为基本要素的区域经济,为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分析模式。但是,长此以往,区域经济的固态化弊端渐渐呈现出来,在改革开放和全球化时代,经济体之间的碰撞与启示,尤其是寻找新的经济增长...
宣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宣城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