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高斋”作为斋名指称“谢朓北楼”的,是明嘉靖进士、后任宣城太守的方逢时。他作的《高斋记》,就把“高斋”作为北楼的又一名称。他的这一提法,可能是从嘉靖《宁国府志》而来。嘉靖《宁国府志》卷四:“叠嶂楼楼址即第一峰,初为高斋。”意为叠嶂楼楼址,原为(谢脁)高斋(读书楼)。言下之意,叠嶂楼已改成观景楼,不作高斋之用了(从叠嶂楼一名北望楼可知)。方逢时却将“高斋”作为楼名,并对“高斋”之名的由来,作了可笑解释:“以其地踞陵阳之胜,故谓之曰‘高斋\’。”(嘉庆《宁国府志》卷二二《艺文志》)说是谢朓在陵阳山顶上建一屋子,所以叫高斋。显然这是讲不通的。正如“高朋满座”,谁也不会认为这是坐了一屋子的大个子。后来的《江南通志》(卷三四)、嘉庆《宁国府志》(卷十二《舆地志》)都沿袭了这种说法,而《清一统志》却未采其说。嘉庆《宁国府志》卷十二《舆地志》又引《舆地纪胜》:“高斋,又名北楼,又名谢公楼,又名叠嶂楼,又名北望楼。在府治东,齐永泰中谢玄晖出守,有《高斋视事闲坐答吕法曹》诗。又刘梦得诗云:‘内史高斋兴有余\’,韦苏州诗云:‘高斋谒谢公\’。”查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十九(中华书局1992年版)“高斋”条,并无“又名北楼,又名谢公楼,又名叠嶂楼,又名北望楼。”这几句当系嘉庆《宁国府志》编者所误。而所谓“又名北楼,又名谢公楼,又名叠嶂楼,又名北望楼”,却是《舆地纪胜》中的“叠嶂楼”。方逢时以前,没有谢朓北楼又名“高斋”一说。
作为读书楼的“高斋”,宣城也不止谢脁楼一处。谢脁守宣城时,已有一高斋,它位于府治之东(即《舆地纪胜》所载之“高斋”)。宋·祝穆《方舆胜览》卷一五也称:“高斋:在府治东,谢元(玄)晖有诗。”《清一统志》卷八十赞同《舆地纪胜》说法:“高斋:《舆地纪胜》:‘在府治东。\’齐永泰中,谢朓出守,有《髙斋视事》、《闲坐答吕法曹诗》。”可知,此一“高斋”,谢朓守宣城时,早已存在,不知为何人所建。另外,后人的书斋,也有被称为“高斋”。《刘宾客文集·外集》卷六《酬宣州崔大夫见寄》:“白衣曾拜汉尚书,今日恩光到敝庐。再入龙楼称绮季,应縁狗监说相如。中郎南镇权方重,内史髙斋兴有余。遥想敬亭春欲暮,百花飞尽栁花初。”(《刘禹锡集笺证》,瞿蜕园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宣州刺史崔郸的书斋,刘禹锡也称之为“高斋”。当今仍然有人以高斋称书房。诗人赵时来《原韵酬徐成公赠诗,兼贺<补蹉跎斋吟草>行世》就有“冬晚鸿踪纳短篇,高斋宫征遣余年”句。
“高斋”是一个偏正结构的词语,中心词是“斋”。后人之所以附加一“高”,是对前(他)人的尊重、仰慕,这叫“敬人及屋”。可以肯定,“高斋”与地势的高低,绝没有关系。
可以说:谢朓楼,又名北楼,又名谢公楼,又名叠嶂楼,又名北望楼。它性质虽属高斋,然而却无“高斋”之名。就像宣城的状元书城,它的性质属于书店,但它不叫“书店”。(下)
新闻推荐
这里不仅有徽派特色的各种小吃,更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美食。9月28日,第三届宣城美食文化旅游节在火车站附近的彩螺广场拉开了帷幕,本次美食节上,来自绩溪的挞粿、烧饼、面脆、麻糍等具有徽派特色的...
宣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宣城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