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软的牛皮,镂刻出精细的人物、山水,浸着华丽的油彩,光影的投射下,一静一动,在几位老人“咿咿呀呀”的说唱中,讲述着舞台上的故事。台下观众,没有几人听得懂这古老的皮影故事。听一阵,走了,不经意,又有几人围上来,看一会热闹。这一出出皮影戏,正是何泽华带着他的老艺人们上演的。
何泽华,皖南皮影博物馆馆长,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皖南皮影戏制作和表演的第九代唯一传承人。因为从小爱皮影,他倾其所有,收藏了一万多张皮影,并为它们建了一个家。
“趁着皮影戏还未向当代告别之际,您是否愿意看它最后一眼。”何泽华名片上印着的这句话,无奈中却表露了他对皮影的那份执著。
从小熏陶 爱上皮影戏
眼前的何泽华,个头不高,皮肤黝黑,一身休闲装。与人交谈时,嘴角扬起,露出微笑。“当年我爷爷制作皮影时,我就喜欢在一旁静静看,爷爷用刻刀在牛皮上刻画出栩栩如生的皮影形时,我兴奋极了。”何泽华不好意思地挠挠头。
今年47岁的何泽华,从小是看着爷爷制作、表演皮影长大的,他也常常把爷爷用剩下的碎牛皮捡起来自己鼓捣,从那时起何泽华便喜欢上了皮影。“小时候经常缠着爷爷问皮影怎么做,爷爷有空的时候就会教我,教得很仔细。”何泽华回忆说。
1988年,22岁的何泽华在家人的安排下,到合肥一家园艺公司做园艺师,虽然心系皮影戏,但无奈现实的生活需要继续,他只得暂时放下心中挂念,与众多农村打工仔一样,投身大都市。
转眼8年,1996年,拥有皮影制作和皮影戏表演技艺的伯父身患疾病,身后也无传人。彼时,30岁的何泽华,带着对这门艺术的热爱回到了家乡,回归皮影艺术中。
学习皮影的制作和皮影戏的表演是何泽华此时最专注的事情,他想儿时给他带来欢乐的皮影戏绝不能这样失传。由于从小就熟悉皮影的制作流程,加上自己对皮影戏的那份热爱,很快地,何泽华掌握了制作与表演技巧。
之后,何泽华踏遍江南各地,尽心去收藏残存的皮影物件,几年下来,数量竟达万件,何泽华自己也不由惊叹地说:“没有想到能够收集这么多的皮影物件,从一些人手上收来的时候,很多人都是不在乎的态度就卖给我,虽然我找到想要的皮影,但内心里总有一丝失落感。”
皮影推广 心酸风雨路
2008年9月25日,一心想推广皖南皮影戏的何泽华与当地的皮影戏老艺人共同组建了皖南皮影戏曲艺术团,成员连同何泽华一共10人。这10个人,年龄加起来接近700岁。
推广皮影戏曲,何泽华想到广大的农村市场。“皮影戏曾经扎根在农村,我想最早从农村开始。”何泽华开始接演各乡镇的演出,起初演出的报酬很低,演出一天大概有400元,报酬演出的人员平均分。
一个乡镇,一个村,何泽华就这样慢慢的“打广告”,渐渐也有了知名度。“推广之后,各乡镇在农历正月和二月都会找我们来演,一年演出大概共有40多场吧。”何泽华的演出是一天两场戏,一场戏三个小时。
“开始的时候,大家听讲有皮影戏就感到稀奇,瞬间将戏台挤满,可开唱后没几分钟,台下的观众就走的走,玩的玩,剩下要不就是年纪较大的,要不就是年龄很小的娃娃。最让我们难受的就是,曾经台上4个人演戏,台下只有4名观众,甚至只有1名观众。但我们仍旧要将戏唱完,给请我们的人一个交待。”何泽华回忆说,“以前,逢年过节,以及五谷丰收等喜庆时节,人们都会搭台唱上几本皮影戏,有‘青苗戏\’、‘谷雨戏\’、‘接梅戏\’、‘出梅戏\’、‘请神戏\’、‘送神戏\’等等。很热闹啊,多的时候都有几千人坐在台下看戏。”何泽华说,“如今的观众,少之又少,这令我的皮影戏表演很受打击。”这位高高瘦瘦的中年男子说到如今皖南皮影戏的影响时,不免伤感地摇了摇头。
倾尽所有 筹建博物馆
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看到皮影这门即将消失的艺术,何泽华产生了一个愿望:给皮影建一个家。但是从产生这个念头到建成博物馆,何泽华却用了30多年的时间。2010年1月2日,这一天对何泽华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一家专门收藏和保存皖南皮影文物及作品的民间皮影博物馆在宣州区水东镇开放。
为了筹建博物馆,何泽华忍痛割爱出售了一些比较珍贵的藏品,但是他也有自己的原则:藏品只出售给一些想征集的
物馆,不卖给私人。
“有些东西尽管不能留在身边,但是一定要替它们找到好地方。如果放在博物馆,人们想看还能看到,卖给私人可能以后大家都看不到了。”
谈起现在维护博物馆的费用,何泽华笑着说:“我现在帮人做婚纱摄像,卖古玩件,甚至打零工,挣来的钱都贴补在博物馆里了。”
何泽华作为皖南皮影戏第九代唯一传承人终于完成了夙愿,他用多年积蓄建起并维持着皖南皮影博物馆。在何泽华的展馆内,收藏了清代、民国、新中国成立后等时期的皮影12000多件。
艺术古老 接班人难找
尽管皖南皮影戏已经被列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何泽华看来,要想保护和传承这门传统艺术,仅靠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培养年轻人喜爱皮影戏也成为了他研究的新课题。作为传承人的何泽华也很想自己的儿子接手皮影戏,但已经上大学的儿子志向并未在此。“希望他大学毕业后,能够在我的引导下慢慢走到皮影的世界中来。”何泽华笑着说。
目前,由于演出市场的萎缩,许多皮影艺人转行另谋生计。最年轻的民间皮影艺人现在年龄也已逾70岁了,最大的年龄接近90岁,只有少数皮影戏班还在艰难地勉强支撑着。“戏曲团中原本10个人,今年‘走掉\’了一个,大家都很惋惜。”何泽华非常忧虑地说:“宣州区会演皮影戏的老艺人屈指可数,年轻人不爱看、不想学,主要还是皮影戏的收入过低,这是找不到传承人的主要原因。如果政府不来保护皮影戏的话,估计10年以后,皮影戏就将从皖南地区消失了。”
令何泽华庆幸的是,在他的呼吁下,从2010年开始,水东镇政府积极申报“皖南皮影抢救和开发”项目,宣城市政府也在申请“皖南皮影文化开发”项目,准备做皮影文化广场。何泽华说:“像宣州区搞的‘送戏下乡\’就是一个很好的活动,既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做了普法教育,又给皮影戏做了一个很好的宣传。同时,也给我们剧团提供了生存条件,这是一举三得。”
传承文化 拓展新思路
2007年1月27日,何泽华受邀在中山大学举办《何泽华个人安徽皮影精品展》。当晚,他带领皖南皮影戏剧团演出了《卖锦货》、《杨宗保过二郎关》、《杨延昭破幽州》三场皮影戏,能容纳数千人的大礼堂,人山人海。
“以前,皖南皮影戏只是在乡下演,现在可以走进大城市,让更多的人知道皖南也有皮影戏。可以这么说,宣传皖南皮影戏,我是第一个。”也许没有何泽华的努力,皖南皮影还在破旧的箱子里沉睡。
“老唱本很多人听不懂,所以我现在尝试去写新剧本,比如我曾经就改编过赵本山的小品《卖拐》,演出时效果不错,不少人也对皮影表演小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何泽华在夹缝中求生存,思则变,也是何泽华近年来做的事情。何泽华不仅改编知名小品,还改编周立波的脱口秀,在网上下载周立波的脱口秀台词,然后和老艺人们对接台词,几番演练,效果甚好。一时间,不少房地产企业找到何泽华,要求将皮影戏表演带到企业。
为了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何泽华还制作了新的皮影人物和剧本。比如针对酒后驾车、环境保护、用电安全等题材,何泽华根据人物特点,自己琢磨制作很多现代人物,并配有剧本演出。
付出总有回报,日前,何泽华的皖南皮影戏已经走进校园,成为宣城市小学生的一堂课,皮影戏的推广已经在孩子中间展开。
虽然改革已有成效,但何泽华明白,想要让皮影继续生存,做皮影展的宣传效果远远超过演皮影戏。
“演皮影戏,老艺人体力有限,不可能长时间表演,来看的人大概只能待一会。而开皮影展,皮影给人很多想象的空间,参观的人可能会在展厅待一个上午。甚至,参观的人还可以触摸到皮影。”
采访最后,何泽华意味深长地告诉记者:“希望皖南皮影能够传承技艺,不被忘记。”
新闻推荐
“网络世界,迅捷便当,文明上网,时代风尚……”昨日上午,市六小的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朗朗诵读《安徽省文明上网四字歌》,以培养学生们文明上网意识。近期以来,宣城市在中小学校中开展了以“抵制谣...
宣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宣城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