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一个黑白相间、密密麻麻的正方形图案,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喜欢用智能手机上网、购物的年轻人,也爱扫描“二维码”及时了解商业资讯,不过,你知道吗?扫描“二维码”时要小心,“二维码”也有可能是被不法分子“包装”了的,会让你的手机在扫描后中毒“瘫痪”,手机里存储的通讯信息、银行卡号等隐私信息泄露。
扫描“二维码”账户资金被盗
11月8日晚,家住市区东方燕园的余先生,在网上接洽了一个客户,客户找他商谈采购家具的事宜,并要求余先生用手机扫描电脑上的二维码,表示通过二维码信息可以了解家具尺寸信息。为了做成生意,余先生拿出手机扫描二维码,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随手一“扫”,让自己损失惨重。9日上午。余先生发现自己的“阿里旺旺”和支付宝无法登陆,随后通过客服及更改密码找了回来。此时,余先生仍然没有意识到自己账户出了问题。11日晚上,他去银行取钱,发现银行卡里面的20700元现金被人转走,立即查看记录,发现自己支付宝账户从9日至10日两天有42笔划账记录。
李先生在淘宝网上经营一家化妆品店。9月2日20时许,李先生的手机“旺旺”接到一个陌生买家发来的消息,称想在其店内购买大量化妆品,问李先生是否有优惠。李先生表示有优惠后,该买家发给李先生一个“二维码”,称购买清单全部在二维码里面。当晚23时许,李先生用手机扫描此“二维码”之后,收到一个“APK”格式的文件,但手机一直提示无法打开此文件。第二天早上6时许,李先生发现自己的支付宝账户内的4万元余额分两次被人盗取,并且自己的淘宝账户以及支付宝账户密码全部被盗。后经电话查询支付宝客服发现9月3日凌晨1时许,“他”在淘宝网上有多次消费……
据宣城市警方介绍,今年9月3日至11月12日,警方陆续接到利用“二维码”实施的诈骗、盗窃报警4起,涉案价值达到10万余元。
提高“二维码”安全意识
不法分子如何利用“二维码”实施犯罪?
据了解,“二维码”最早发明于日本,它是按一定规律在平面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记录数据符号信息,再通过图像输入设备或光电扫描设备自动识读,以实现信息自动处理。人们只需在手机上安装扫码软件,通过手机摄像头扫描二维码,便可快速便捷地登录网页,只要有“二维码”生成软件,犯罪分子便可将病毒、木马程序或手机吸费软件等网址链接生成“二维码”形式的图形,其制作也简单,成本低。
犯罪分子诱导用户扫描后,在联网状态下,用户手机就会中毒,手机里存储的通讯录、银行卡号等隐私信息可能会泄露,木马程序在后台运行,拦截、获取用户的手机短信等信息。犯罪分子综合上述信息后盗取账户资金。
为此,宣城市警方提醒市民,应该掌握一些二维码的相关知识、常见犯罪手法和典型案例,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首先,要到官方应用商店、论坛下载二维码扫描软件;其次,不要见码就刷,在扫码前一定要确认该二维码是否出自知名正规的网站,一些发布在来路不明的网站上的二维码最好不要扫描,更不要点开链接或下载安装;最后,在手机中安装防病毒安全软件等相应的防护程序,一旦出现有害信息,可以及时提醒和杀毒。
新闻推荐
10日中午,记者正在市区国购广场采访,在人头攒动的闹市里,见到一位身材单薄的老人,老人挑着两担货,在人群中慢慢地走着。记者上前一打听,啧,老人真不简单,93岁,当货郎已经78年。“年轻时不喜欢种田,就偷...
宣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宣城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