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文学要想提升品位,或者说能在更大的文学舞台上有所作为,发现和推举能代表宣城实力的作家和诗人,尤其是吸引一些“大隐于市”的“卧虎藏龙”者,则需要一定的勇气和胆略。有道是“高手在民间。”文学是一种清苦的营生,那些指望通过文学营造出花红柳绿一时热闹的作品,显然是没有生命力的。
实力作者和“扛鼎之作”的涌现,是构建宣城文学高度和地标的基石。对于点评者而言,坚持什么样的评判标准,则是一个不能绕过的严肃话题。就本市文坛而言,谁是年度优秀作者?何为年度代表作品?独异的创造力或独特和创造性,是我们所认定的标准。
按照这个标准,我们尝试对一年来的宣城文学,进行年终盘点,不当之处请大家多多指正。
小说作者张有德近年来的长篇写作势头一发不可收,且走俏市场,蔚为大观,甚为不易。谭运秀、李端华等近年也出版了多部长篇小说。还有王景福、朱东旭、黄廷洪、朱先明、高世荣以及焦正达等均有可取之处。2013年,有些小说家虽然也有作品发表,但从整体上看,宣城小说无甚波澜聊无起色,如此下去前景令人堪忧不说,其在省内文坛的竞争力也渐行渐远。毕竟,衡量一个地区的文学成就,不单单是以发表文学的数量为依据的。
小说创作本身需要积累丰富的社会知识与心理辨别、分析的能力,要求除了宏大题材之外的创新形式。在一个贫乏但又极具消费意识的时代,剪断那种过时的话锋是否要小说创作者懂得去舍弃?能不能抵抗、解构早生老茧的创作技巧,在一个变革时代找到更有内爆之力的表述内容与技术?这对小说从形式到内容上展现历时的魅力是否具有催动作用?宣城的小说创作者是否愿意扔掉盘桓、熟透然而稍显陈旧的创作理念、方法去找到一个更显自我的表达切口呢?
虽然作者、作品众多,宣城散文创作仍远未形成强盛的整体态势,欣慰的是宣城散文还蕴藏着一定潜力。突出一些的比如先锋诗人的散文,具有全新的语言方式和体验类型。宁国几位女作者突破性别印象,实现知性、智性和感性的交融;徐艾平、方光华、刘鸿冰等散文家,实现了思辨和个人情性的融和……总体上说,宣城散文缺乏突破地域限制的文本势头。
散文创作群体的扩张与散文易于写就联系在一起——但散文更需要探索性的勃起,而不是散而述之、实而写之。在智性、知性、感性的活水灌溉下,宣城散文作者对散文的制作虽庞大却难见孤绝之文本,足可见到散文其实也是反对既定的建制的。要有对前辈文章的保存力又要具有破坏力,这就是在机制与语言的界限里,在眼界与思考的冲突中,在动摇本我与吸取外援的基础上,体现对心灵接近与对美文进行角力的效能。就是说在耗尽才智的时刻“保持”自我、仅仅是独一无二的自我的最有趣的东西,产生勇闯他人灵魂、经验之湖掀起波澜的东西。
新诗依然是宣城文学的强项。作为未收费项目,一些作者占据全国重要期刊的重要位置和选本,3位作者成为《特区文学》“中国网络诗歌读本”专栏撰稿人等等。《滴撒诗歌》(民刊)400册赠送全国名家,引发了关注效应,作品被转载不计其数,且名入多种版本的全国诗歌年度总结。今年面市的《安徽诗歌史》收入宣城三位作者,由滴撒成员执掌的“中国诗歌流派网”为目前全国人气最旺的诗歌网站,《2013中国年度优秀诗歌》收入宣城市5位作者,这在全国地级市未见……其实,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宣城诗歌恪守的先锋精神和“恢复宣城诗歌传统,加入中国诗歌进程”的写作理想。无需讳言,宣城已成为继合肥、安庆之后的第三个诗歌大市,并大有上升的趋势。宣城写出好诗、成为骨干的作者有:高月明、左云、其川、夏子、申文祥、施海燕、杨昌文、曹海艇、杜国庆、杨立、李庭坚、王正洪等等。程洪飞、潘志远的散文诗渐成气候。
虽然当下,文学清冷时代一骑绝尘,面对这个文学边缘化的时代,一个作者若不寻求突破,面临落伍将是一个残酷的走向。有着写作理想的作者,万不能掉以轻心。那些随心所欲地单以发表与否或喜或忧、或以发表数量达到多少万字为目标的行为,很难在文学之路上走得更远。令人欣慰的是,本市境内还有一些作者保持着自我警醒上下摸索。如朱东旭转向影视剧本的写作,且初战告捷,令人兴奋。
老生必须进行“重塑”,加强自身修养,以多读书、多思考、多交流实现蜕变;这是2014年宣城文坛一个别无选择的选择。而新人九生、美空、段联保、梅府军等横空出世,在给老生以强烈冲击的同时,给了我们更多的惊喜。
我们有理由相信,新老作者这两股势力的对峙与互补,“诗歌强势、散文小说弱化”这一不平衡的宣城文学格局,将在不远的将来发生悄然的变化。乘势而上的宣城文学,也正在这悄然变化之中,融入到安徽文学乃至中国文学的大家庭里。
新闻推荐
外婆家有一片李子园,记忆中这里的四季都很美。春天,李子树刚抽出嫩芽,又过了几天,树上开满了白色的花,花香四溢。闭着眼睛路过这里,你就知道此时身在...
宣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宣城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