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几年,对普通市民来说,“雾霾”这个名词已经从陌生到熟悉,从以前的“谈霾色变”,到现在戴上口罩淡然以对。但是,空气污染,关系每个市民的生活,没有人能置身事外。近日,《宣城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出台,为宣城市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指明了方向。
空气污染,就在身边
对生活在青山秀水中的宣城人民来说,“雾霾”这个词虽然很熟悉,但是依然感觉很遥远,印象中“雾霾”只存在于大城市或者工业城市。宣城的空气质量,一直以来都是被信任的。
去年年底,不少市民发现,连续多天,天空都是雾蒙蒙的,城外的敬亭山都被淹没在“雾霾”中,这时候我们才知道,山城的空气质量并不如理想中理想。
记者对市环保局网站公布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去年12月,仅有10天宣城市的空气质量为“良”,其他时间均不达标,其中2天为最高级别的“重污染”,“中度污染”也有1天。今年1月,空气质量未达标天数也多达13天。
记者从市环保局了解到,宣城市总体空气环境质量呈现出下降趋势,2012年宣城市市区环境空气优良率94.8%,2013年空气质量优良率下降到87.9%。
根据安徽省环保厅环境监测站提供的数据,2013年,采用可吸入颗粒物(PM10)单因子评价,16个地级市中,宣城排在第10位。排位虽不错,但是宣城市的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高达96微克/立方米,远高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的70微克/立方米。宣城的大气污染防控形势并不乐观。
普遍认为,造成空气质量污染的原因主要有:污染排放强度高,污染物排放量大;气象条件不利,污染物难以及时扩散,大气层结稳定,污染物容易形成积聚效应;机动车、北方冬季燃煤采暖污染等对空气质量产生影响。
治理大气 目标已定
为切实加强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全面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宣城市制定了《宣城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
《细则》中明确了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的目标,到2017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污染天气大幅度减少,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平均浓度比2012年下降17%以上,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同时,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逐年下降。力争用5年时间,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全市环境空气质量全面改善,让人民群众呼吸上清新空气。
从近期看,尤其是2014年,宣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的主要任务是:提升工业脱硫脱硝效率、全面整治燃煤小锅炉、强化城市扬尘管理、加强机动车污染治理、秸秆综合利用与禁烧等。长远任务是加强工业大气污染治理、强化城市大气污染防治、推动机动车污染防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做好重污染天气的预警与应急。
《细则》明确了防治措施和目标,有的措施空前严厉。例如,禁止在城市规划区新建废气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推动已建项目搬迁、改造;对未通过能评、环评审查的项目,有关部门不得审批、核准、备案,不得提供土地,不得批准开工建设,不得发放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排污许可证;2015年底前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0%以上;到2017年,全省重点行业排污强度比2012年下降30%以上,城市公共交通分担比率达40%以上,市、县建成区淘汰每小时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茶浴炉,全部淘汰“黄标车”等等。
保障措施 确保任务完成
为了完成目标,一系列保障措施也随之明确。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制度已经建立,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第一召集人,分管领导为召集人,各县市区政府及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统筹协调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建立“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责任体系,明确工作措施,确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成立综合协调、产业能源控制、污染减排、机动车管理、农业面源整治、城市综合整治、资金保障、监督监察和绩效考核9个工作组。
市政府与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有关部门和重点企业签订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将可吸入颗粒物(PM10)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对各县市区和市直各职能部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情况实施年度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细则》中保障机制共有12条措施,涉及经济政策、法治建设、科技支撑等,提出严格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上市环保核查,对环境违法企业严格限制贷款和上市融资。鼓励民间资本、社会资本投入大气污染防治,引导金融机构加大防治项目信贷支持。每月在市级主流媒体上公布环境空气质量等信息,严格执行重污染行业企业环境信息强制公开制度。2015年底前完成县级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建设。2014年2月底前出台《宣城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
“空气污染防控,并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事情,更是每个市民的责任,大家也要从小事做起,比如减少私家车使用、减少露天烧烤等,一点一滴为保护环境贡献力量。”市环保局污防科副科长武毅这样说。
新闻推荐
草长莺飞,春回大地。来到植树的地方,看见一大片刚吐出嫩芽的树木。放眼望去,咦,怎么没有树苗?这时,几个工作人员拎着一捆捆“木棍”向我们走来。不会那就是树苗吧?一问还真是,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增加树苗...
宣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宣城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