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标题时,心里有点不踏实,怎么看都感觉有点别扭,不伦不类的,好像是个杂文的题目,可是,真让我换掉它,心里又有些许舍不得,因为想到这两个词,纯粹是情感的自然流动,发自内心的想像,《皖南晨刊》不就是自己的良师益友吗?同时,不也是一份珍贵的精神食粮吗?
第一次接触《皖南晨刊》是在2012年9月,那时我刚到宣城工作,租住在城市一角。虽然之前也来过几次,但宣城于我还是陌生的。每天下班后我都喜欢一个人行走在黄昏的街头,街角的一家报刊亭是每天必经的地方,在那里我第一次接触到《皖南晨刊》。当时《皖南晨刊》和其他许多报纸摊放在一起,我随便翻看了一下,就被其朴素的外表所吸引。虽然和有的晚报精美亮丽的印刷相比,《皖南晨刊》不管在版面设计还是分量上都显得有些寒酸,但是在读书看报人日渐减少的今天,《皖南晨刊》还能保持30000份的发行量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
在《皖南晨刊》所有的版面中,我最青睐的就是文学版块。少年时代的我曾不止一次的做过“作家梦”。从初一发表第一首小诗开始,我已在清苦的文学道路上跋涉了十几个年头。虽然已在各类刊物上发表文章数百篇,但在《皖南晨刊》面前,我还是有些底气不足。我把自己写得自我感觉还不错的两篇文章工工整整誊写好,投到《皖南晨刊》编辑部,然后就焦急地等待着。大约过了不到一个星期,有一天我突然接到“敬亭风”的编辑方文竹老师打来的电话,他在电话里告诉我:我投的《走向远方》、《逝水流年》两篇文章都发了出来,并作为那一期的“宣城文学新人”做了隆重介绍。
说真的,虽然自己已不是第一次发文章了,但听到这个消息的那一刻我还是高兴地差点跳起来,《皖南晨刊》就像一盏文学的灯在温暖着我,使我在异乡不会觉得太孤单。之于一个刚刚涉足宣城文学圈的年轻人,哪怕是别人的一点点肯定,对于自己来说都是莫大的鼓励,没有人知道,这对于我是多么大的奖赏,我激动的远不止一两个晚上。我后来特地去编辑部拜访了方老师,那天下午记得谈了很多关于文学上的事情,临行前他还送给我几本他自己的作品集,建议我多看书,多向别人学习,最后说到:“路遥知马力,只要坚持下去肯定会有出息!”也许方老师的话深深地激励了我,我比以前更用功地写文章,来宣城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我在各类刊物上就发表文学作品100多篇,参加《散文选刊》、《宣酒报》举办的全国征文活动都获得了不错的名次。我知道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我在《皖南晨刊》上发的第一篇文章是分不开的,每当灯下疲倦想偷懒时,我就会从抽屉里拿出在《皖南晨刊》上发的第一篇文章,温馨的记忆就会被唤醒,虽然报纸都有些泛黄,但它给予我无穷的动力,激励我不断向前。
从到宣城开始,《皖南晨刊》就成了我生命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写稿、投稿,我慢慢接触到《皖南晨刊》的各位编辑老师……虽然有的编辑老师还没有机会谋面,但他们给予我的帮助和鼓励自己已经精心收藏。我坚持每年都订阅《皖南晨刊》,忙完一天的工作,睡觉前看看《皖南晨刊》,对于身心都是极大的放松。回首十几年来的作文之路,我仿佛看到了一行歪歪斜斜的足印,《皖南晨刊》是我写作之路上一个新的起点,从这片芳草地我慢慢走到《安徽日报》、《安徽青年报》、《教师报》、《散文选刊》、《敬亭山》、《人民公安报》……我深深懂得,我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凝聚着编辑们的心血,是他们给了我无穷的精神动力和知识营养。
如今,《皖南晨刊》在报社领导、编辑、记者的共同努力下已经茁壮成长。我坚信,终有一天,她肯定能长成参天大树。在这个思绪纷飞的日子里,我真诚攫取心湖里的一缕心香赠给她,祝福她茁壮成长。
新闻推荐
“大爷,这里是车行道,在这里卖菜不安全,我们在菜场里给您安排一个摊位吧。”4月15日上午,市区向阳新村大门口来了一队工作人员,劝导在这里摆摊的菜贩们,让他们不要在小区门口占道经营。这群工作人员就...
宣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宣城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