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基因,书刊则是传递这因子的第一载体。我的家乡有一份报纸,她正是宣城文化浓缩的展板。她叫《皖南晨刊》。
初识《晨刊》,她给了我一个淡淡的笑。她在淡雅的笑声里,拥抱了我激奋的工作热情。
“愿做东北风,吹我入君怀。”因为工作的原因,我牵手新闻;因为新闻的媒介,我仰慕了《晨刊》。用怯生生的笔描绘了广德教育体育系统改革的风起云涌、发展的风生水起,满怀信心的文字投向了报纸的编辑电子信箱。一篇,两篇,三篇,一直到百十篇,都杳无音信。
如同示爱的文字没有被心仪的人拆封一样令人着急。在这焦急的等待中,我接到了报社编辑的电话。细心的指导,专业的分析,耐心的解说,不久,在《晨刊》的拐角处便看到了我那小小的名字。《晨刊》一个“媚眼”抛给我,顿时一种兴奋之情油然而生,新闻创作不管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2012年,《晨刊》编辑部又给了我一个“飞吻”,令我心潮澎湃。那年,我被聘为《晨刊》的特约记者。《晨刊》成功地将我“引诱”到“编外记者”这个圈中。
再识《晨刊》,她给了我一个盈盈的笑。她在轻盈的笑声里,捕捉了我闲散的生活温情。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我会让自己的生活痕迹在笔墨之间任意流淌、倾泻。久而久之,成文倒也不少。只不过是孤芳自赏,独得其乐罢了。
《晨刊》的“敬亭风”、“百味人生”等版块推介了许多文字精良、思想睿智的好文章。读着读着,便想着向他们递交上我细腻的生活温情。
文言、散文、小说、诗歌,凡我所能,一概呈上。“敬亭风”还弄了我一个专题,着实让我美了一把。《晨刊》的鼓励和鞭策,让我行文之力渐长,行文之胆渐大,行文之意渐丰,行文之欲渐切。就这样,一篇篇文学稿件在《晨刊》上次第刊载。我的两篇文字也成功入选2013年省教育厅编撰的《安徽教师散文百家作品集》。
三识《晨刊》,她给了我一个朗朗的笑。她在朗润的笑声里,收拾了我恬静的人生心情。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如今,我是离不开《晨刊》了。从传播时政宏声,到老百姓的家长里短,还有宣城的历史记忆,一切的文字都在我心头喧响共鸣。就像一位佳人,丝竹传情,红袖添香,檀口伴读,笔墨志意,如此妙境,谁不沉迷?
新闻推荐
眼下,宣城市2014年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登记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与以往相比,今年宣城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补助标准有所提高,并首次建立了城镇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标准提...
宣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宣城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