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宣城市“山水诗乡 多彩宣城”的城市形象宣传片强势推出,“大美宣城”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时代风貌不仅让宣城本地人无比自豪,更让无数外地游客心生向往。而宣城之美,凝聚在城市规划的一笔一划中。
“宣城应该是一个有‘记忆\’的城市。”多年前,市城乡规划局就提出这一方向。记忆,在于宣城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和历史人文,更在于城市规划和建设为后代人留下的“遗产”。
细看近年来宣城市城市面貌的变化:城市框架已经初步拉开,街头巷尾让人眼前一亮,公共设施带来便利生活,园区规划助推跨越发展。这都是市规划局对“多一些思考,少一些遗憾”的坚持。
规划工作在全市建设与发展的轨道中,洒下无数亮点。
城市特色魅力彰显
行走在宣城,我们欣喜地发现,在隆隆的机器声中,在车水马龙的喧嚣里,宣城避开了“千城一面”的尴尬,“江城如画里”的诗意在蔓延。“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正是大家心目中宣城最好的样子。
多年来,从控制整体形态,到管控具体项目,宣城市城市规划一直注重“宣城特色”的研究。去年,宣城在全省率先组织编制“城市空间特色规划”,提炼出“文房四宝之乡、山明水秀之郡、悠然雅致之城”的宣城市城市空间特色主题,提出构建“十里诗山绿入城、半山宛水六弦琴”的城市特色空间体系。
“山水园林城市”是“大宣城”特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此,宣城市在规划时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放在首要位置,加强一山(敬亭山)、两湖(宛陵湖、南漪湖)、一江(水阳江)、六河(宛溪河、道叉河、解放河、泥河、梅溪河、清溪河)及周边地区的规划管控,凸显“诗山宛水”的风貌特色。根据敬亭山文化旅游度假区概念性规划,将敬亭山定位为“天下诗山,国际慢城”,重点打造从敬亭山到宛陵湖公园的景观绿轴,将敬亭山绿色引入城市,并将南北山水带、发展带相互贯通;以生态保护及防洪安全为前提,将宛溪河打造成串联北部敬亭山至南部鳄鱼湖景区的历史文化长廊,融自然山水与历史文化为一体。“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里”的画卷渐渐舒展开来。
为了加强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宣城市编制“宣城市古建筑、古遗址保护与利用规划”,在全省率先探索对区域内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共清理、普查17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7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4处县级保护单位等。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这些文脉,宣城市规划部门在描绘城市发展蓝图时,注重在现代城市规划中彰显历史文化的厚重之美,将文化视廊串联起来,让历史文化在时代气息中馨香四溢。
“阳光规划”深入民心
近年来,市城乡规划局坚持开展“开门做规划”活动。特别是今年,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通过组织网友看宣城、百姓问政、召开社区座谈会、举行听证会等多种方式,面对面听取市民的意见和建议,着力提升城乡规划工作的公开透明度。宣城市规划工作已经形成全民关注、全民见证、全民参与的良好工作氛围。
完善规划管理制度。完成了《宣城市城市蓝线管理办法》、《宣城市实施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办法》、《关于房地产开发项目适用〈宣城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0版)〉有关事项的意见》、《关于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加强建筑规划设计管理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工作。
坚持每月规委会、每周例会等制度。自2010年以来,通过规划委员会审议城市建设工程成为一种制度规范。今年,宣城市共召开市规委会10次,对《城市cbd概念性设计方案》等128个议题进行了审议。同时,召开规划例会43次,对407例事项进行研究。2014年,市城乡规划局共受理人大建议、政协提案34件,在办理过程中,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科室分工合作,继续维持了走访率100%、回复率100%、满意率100%的佳绩。 (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12月24日上午9点,冬日暖阳洒向大地,沐浴着圣诞节的浓情氛围,宣城八佰伴副总经理羌立溱一行人载着玩具和衣服,驱车赶往宣城市社会福利中心,为那里的老人和小孩送上了价值五千元的物资,将八佰伴的爱...
宣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宣城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