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菜,是宣城人对大白菜经过加工腌制后一种小菜的称谓,非北方人所指的芫荽。
每年农历十月霜降后,正是宣城做香菜的季节。记得旧时孙家埠家家都要做。做香菜要将买回来大白菜先放在太阳下晒,因此晒菜也就成了那里的一道亮丽景观。所到之处房前屋后的场地上、围墙上、晾衣服的竹竿上见到的都是晒满的菜。尤其是在大河两岸,河堤的护坡以及对岸的河滩上,放眼望去都是摊晒的菜,绵延一二华里,蔚蔚壮观。有整棵的,也有切好的。河堤晒菜是最理想之地,因这些石块砌成的护坡上没有人畜的糟蹋以及路边尾气粉尘的污染,晒好可就近拿到河里清洗,方便洁净。
做香菜需要高杆型的大白菜,这种菜高大粗壮,茎长叶短,大的每棵可达二三斤,菜农在地里砍倒用竹夹挑上街,居民买回家晒蔫,剥去边皮老叶,留下嫩的部分,再一根根掰开用小刀顺着菜梗从上往下划上两三刀,用线从菜叶处扎成一把把的,挂在竹竿上,晒蔫后再横向切成四五公分长短;也有的人家直接切好撒开来摊在草席或床单上晒的。太阳好的话有两三个日头就可以了。晒得不宜太干,太干过老,还易塞牙。过嫩也不行,水份大不宜久放,要恰到好处。晒好洗净的菜沥干水,倒入大盆内加入精盐、白糖、味精、八角粉、辣椒粉和切碎的蒜籽、生姜,再淋上些熬熟的菜籽油,考究一点的人家还有将炒熟芝麻捣碎放一些在里面,拌揉均匀,装入养水坛,压实,用蒜泥封口。腌上半月以上即可开坛食用。此时的香菜已腌透,开坛香气扑鼻,其味香辣脆嫩、鲜美可口,生津开胃,是佐茶下酒的佳品。这时邻居谁家做好都会热情地抓上一碗相互送去尝新。香菜下饭,吃时不仅方便、快捷,还是馈赠亲朋好友佳品,很受欢迎。
香菜,这种富有地域性特色的美味小菜,可以说是宣城人的一种首创,应该做大做强大步走出去,像外地榨菜一样成为地方上的一张名片,可一直没见有人做成。就其外观看有的设计还很有新颖:如有将做好的香菜装入古色古乡的小瓷坛,外贴红色小商标,每两小坛放入一竹编小扁篮,提携方便,让人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那这样好的一种小菜为何市场没有了踪影呢?当你品尝过后就有了答案。这种外表光鲜的所谓香菜,没有把内在质量放在首位,有了销路就忘乎所以,甚至粗制滥造,最终导致走不出去。这种不讲质量带来的后果已经不是走不走得出去的问题了,而是在自毁声誉。
这看似简单的一碟小菜不用心去做也是难以做好的,它需要把握好三个环节:一是选材。须选用施农家肥长成的高杆大白菜;二是选择晴好天气。买菜前需看好未来两天天气是否晴好,要一气晒成;遇上连阴雨焐久就会发红变味。三是配料计量把握。这要靠经验,靠舌尖的不断尝试酌情添加。这三方面把握好了,味道也就不会差到哪里去了。
香菜产于本地,乡土气息浓,是一种最能勾起思乡情结的小菜,同时也是一种能从舌尖上找到家乡感觉和味道的菜。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迁徙,如今许多宣城人已走向各地,但无论他们走多远、离开家乡多久,故乡的那份情结是难以割舍的。寒冷的冬天,思乡时能端上一碟香喷喷、热辣辣、油润光亮的香菜,无疑是排解他们乡愁的最好方式了。
新闻推荐
孙埠中心小学讯(六(1)班小记者 陈圆圆)12月11日下午,孙埠中心小学在多媒体教室举行了2014年度小记者表彰大会。会上,该记者站站长石从青总结了...
宣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宣城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