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稳中求进迈出新步伐
全省生产总值20848.8亿元,增长9.2%;财政收入3663亿元,增长8.9%;粮食产量683.2亿斤,实现“十一连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2%;城镇化率达49.2%;节能减排年度目标超额完成,PM10平均浓度下降4%;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4839元和9916元,增长9%和12%。
改革红利进一步释放。在行政体制、国资国企、农村、财税、金融、医药卫生、教育等领域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突出简政放权,建立并运行省级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涉企收费清单。首批20个试点县(区)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和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进一步融入长三角,复制推广16项上海自贸区制度成果,合肥海关实现长江经济带区域通关一体化,合肥综合保税区获批设立,蚌埠(皖北)保税物流中心顺利运行,芜湖港进入国家启运港退税政策试点。
稳定增长的基础进一步夯实。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256.3亿元,增长16.5%,亿元以上项目新开工1863个、建成922个。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合肥铁路枢纽及南客站、宁绩高速、徐明高速安徽段建成运营,完成新改建国省干线公路1260公里,杭黄铁路、庐铜铁路、济祁高速、淮水北调、淮干蚌浮段、淮南——上海特高压输变电等项目加快推进。大力培育旅游、信息、健康、养老、文体等新的消费增长点,实施宽带安徽和信息惠民工程,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和城市商贸服务示范区建设。
转型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出台进一步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意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实施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农民合作社10089个、家庭农场11280个、省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区21个。新增耕地流转面积529.3万亩,流转率达41.1%。美好乡村建设取得新成效,“三线三边”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推进。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重点流域、重污染河流综合整治。深入推进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新造林226.3万亩。
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落实积极就业政策,发放各类就业补贴28.9亿元。城乡统一的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实施,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月增加168元。实施一揽子政策解决老民师、老村干等“老字号”群体生活困难。 33项民生工程省级投入686.3亿元,增长10.6%。教育公平和质量继续改善。医药卫生改革发展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报销比例进一步提高。启动建设公共文化省级示范区、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中心村农民文化乐园试点。
和谐稳定大局进一步巩固。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圆满完成村委会换届。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推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完善信访和调解联动工作体系,信访形势稳定向好。加强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整治“四风”积弊取得明显成效。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出台进一步规范政府系统重大事项决策行为意见等制度,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扩大政府信息公开,努力从源头上防治腐败。
2015,推动新常态下的新发展
全省生产总值增长8.5%左右,财政收入增长8.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l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7%左右,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左右和9.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全面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
着力推动重要领域
改革取得新突破
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减少和下放省级行政审批事项,全面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推行政府权力网上运行,简化程序,完善服务,让群众办事更方便、更省心;稳步开展国资国企改革。
不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范围,抓好新增48个县(市、区)试点工作。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试点;继续抓好财税金融改革。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支持新设民营银行。
启动实施全面深化综合医改试点。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所有公立医院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探索医疗保险管理制度改革。开展分级诊疗试点。大力发展社会办医。大力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持续增加有效投资。加大基础设施、主导产业、高成长性产业、民生和社会事业投入,新开工亿元以上重点项目1600个以上。开工建设引江济淮、商合杭高铁、合安九高铁等重大工程。
大力促进居民消费。实施养老健康家政、信息、旅游休闲、住房、绿色、教育文化体育消费工程,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养老、健身、健康等服务机构。
加快外经贸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着力强化区域发展多极支撑。努力打造新一轮对外开放新格局
打造对外开放大通道。开展长江干流和淮河航道整治,推进铁路、公路、航空、油气管网和信息通道建设;构筑对外开放大平台。进一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成熟经验;推动承接产业转移大提升。以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快提升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实施高端装备、信息网络、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重大创新工程,推进高世代显示器件、量子通信、语音技术、现代医药、民用航空等重大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融合;不断优化创新环境。培养引进20个左右国内一流创新创业团队。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深入推进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继续开展高产创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深入实施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行动计划,抓好大型泵站更新改造与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新增高标准基本农田541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20万亩。推进粮食收储能力建设,实施粮食危仓老库维修改造和农户科学储粮工程。加快建设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农业物联网试验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村电子商务试点省。
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鼓励城市工商资本进入现代农业、整合产业链,支持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实现产业、要素、利益联结。有序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新增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00个、农民合作社100个,形成年加工产值超5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集群140个。
持续实施美好乡村建设。全面完成第二批710个中心村建设,启动第三批674个中心村建设。加强农村道路、电网、社区设施建设,以“三线三边”为突破口,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大力推进以人为
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对在城镇就业居住但未落户的外来人口,以居住证为载体,提供住房、子女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
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开展“多规合一”试点。开展县城关镇、重点镇扩权增能试点,扩大管辖范围,为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创造条件;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强化要素保障,提高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能力。
持续推进文化强省建设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能。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市县文化场所建设,建设30个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新建200个中心村农民文化乐园,完成5640个20户以下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广泛开展农村电影放映、送戏进万村、送文艺下基层等活动。同时,提高地方文化影响力和文化产业竞争力。
切实加强生态强省建设
强化污染综合防治。持续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严格省辖市目标责任考核。启动实施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加快土壤修复,推进重污染河流治理和农业面源污染整治。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扩大天然气利用规模。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推进节约用水,依法处置闲置土地和低效用地。
健全生态文明制度。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和赔偿制度。推动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常态化,完善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0平方公里。推进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新增造林153.2万亩。统筹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完成829所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
完善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提高重点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城乡社会救助对象补助水平,全面实施临时救助制度,完善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政策。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0万户。
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启动县域医疗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强化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加快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落实好“单独两孩”政策,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
巩固提升民生工程。投入726.5亿元,继续实施33项民生工程。调整完善实施内容24项,提高补助标准9项,其中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由人均320元提高到380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由每月55元提高到70元,农村五保供养补助标准由1870元提高到2050元。
着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扎实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困难群众法律援助。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政复议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加强改进信访工作,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完善立体化数字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继续治理货物运输超限超载,依法关闭非煤矿山200座。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完善全程监管和问责机制。
报告提出,2015年,还要做好“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与社会的关系,进一步厘清政府权力的范围和边界,真正实现“行政权力进清单、清单之外无权力”,切实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切实加强政府立法。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坚持立改废释并重。提高立法质量,完善政府规章制定程序,健全公众参与政府立法机制,防止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法制化。
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决策法定程序,全面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健全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
深化执法体制改革。完善市县政府行政执法管理,进一步理顺和完善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等领域的执法体制,积极探索公共卫生、安全生产、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劳动保障等领域综合执法,在公共资源交易等领域开展相对集中处罚权工作。
强化权力监督制约。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依法执行人大决议和决定,重大决策出台前及时向人大报告,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主动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意见。自觉接受司法监督,推行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高度重视社会公众和新闻舆论监督。
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认真落实“三严三实”,坚持不懈纠“四风”、转作风,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国务院“约法三章”,严控“三公”经费支出,完成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昨日下午起,“两会”代表委员开始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图为宣城市代表团审议现场。本版整理 程茂枝本版摄影 王逸群
本报记者钱程(左二)在大会上采访。
新闻推荐
“感谢党和政府的低保好政策,让我度过了最困难的一关。我现在领到了养老金,所以要把低保指标让给比我更困难的人。 ”日前,宣城市宣州区鳌峰办事处宝城社区低保户秦业兰,特意赶到社区为民服务大厅,办...
宣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宣城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