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张倩通讯员汪传明
在宣城市宣州区洪林镇,说起43岁的朱生国,不少人都说他“傻”。他和朋友一起自投千万资金开垦荒山,种植要等近10年才能收益的花卉苗木。但不管旁人怎么说,朱生国的植树之心始终不变。四年多来,他以山为家,带领工人垦荒播绿。昔日的荒山秃岭,如今满坡披绿。
朱生国曾经是一名优秀的退伍军人。 2003年,在部队服役了13年后,他起先转业在宣城市一林场上班,工作三年之后,头脑灵活的朱生国选择“下海”。因为为人厚道、讲求信誉,初涉商海便让他小有收获,一步步从推销员干到后勤主管。
“为别人打工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朱生国一直心存抱负,同时,自小在大山里长大的他始终想回归家乡。于是在和家人商量之后,朱生国决定回乡承包林场,垦荒播绿。
经过一番考察,朱生国决定承包洪林镇的国营林场。这片林场因常年荒废,土壤板结,杂草重生。很多人都劝他“垦荒种树收益慢、风险不小,不要把钱白白往水里扔”,但朱生国心意已决。 2011年10月,在两位朋友的支持下,朱生国以每年50万元的价格,承包了近2000亩林场,注册了以他为法人代表的“宣城市鑫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大力发展林业经济。
开发荒废林场,首先需要垦荒。为了干活方便,朱生国和妻子与工人同吃同住,一头扎进大山,连家都“搬”了过去。整完荒山,老朱又分步骤制定了一个“开发计划”:首先从浙江引进一种高档茶叶品种——黄金茶,并精心栽培了400余亩,以保证三五年后能有产出;随后又引种了可用作中药材的水栀子300亩;还分区域栽种了紫薇、桂花、香樟、广玉兰等绿化苗木。
山场前期开发投资大、见效慢、周期长,朱生国在创业最艰难时期,变卖了城里的房产,每天带领工人一起干,锄头换了一把又一把,鞋穿坏了一双又一双,用他的话说:“宁可头发白,也要荒山绿! ”
功夫不负有心人。辛勤耕耘了四年之后,昔日的荒山秃岭披上了片片绿装,变得满眼葱翠、生机盎然。今年春季,朱生国种下的茶叶终于有了产出,鲜叶以300元/斤的价格,销售往浙江安吉等地,足足赚了20万元。
在老朱的林场里,只要不下雨,就经常能看到十五六个熟悉而忙碌的身影。原来,这些人都是当地过来打工的村民。今年60多岁的苏成林就是其中一员。土地流转之后,儿子媳妇在城里打工,他和老伴就来到朱成国的林场里忙活。像他们这样的“固定工人”每个月工资有2000元,还管一顿午饭,“天晴干活、下雨休息”,苏成林觉得比原先种地轻松不少。
除此之外,朱成国逢农忙时节还会临时雇佣一些“散工”。这些年来,他坚持实行工人工资“一月一清”,偶尔有些工人没有及时领取工钱,他则随身带着现金,便于及时发放兑现。
在他的带动下,林场附近的洪林、沈村等乡镇老百姓有的试种黄金茶,有的发展绿化苗木,有的干脆当起了苗木经纪人,都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收入。
“下一步,我打算在‘林下经济\’方面做做文章,现在散养土鸡、小黄羊、小黑猪等产业火得很,咱这资源得天独厚,效益应该不会差。”朱生国充满信心地说。
新闻推荐
生猪价格稳中略涨监测显示,春节前安徽省生猪价格持续上涨,节后保持高位运行,并略有上涨,猪粮比价由蓝色区域(价格轻度上涨)进入黄色区域(价格中度上涨)。 2月17日,全省生猪平均出场价格每50公斤为949...
宣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宣城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