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宣城的九街十八巷在历史的舞台上上演着辉煌与衰落,每一条街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潮起潮落。元宝街,这样的一个寻常巷陌究竟又占据着城市的哪一方记忆……
元宝街本无元宝
一条街以“元宝”命名,是因为住在此处的富人很多还是街区的商业繁华之故?随着时间的流逝,知道元宝街由来的人而今也越来越少。
“这儿就是原来的南城门,也是元宝街的起点。”奚本金老人被称作“宣城活化石。”在他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了市区位于状元路与鳌峰路的交叉口,宣城南天宾馆至宣城建行之间,这里一片车水马龙、川流不息,而百年前这儿矗立着宣城的南大门——薰化门。
沿着建设银行宣城分行一路向西走,这一片建筑原来都是高达三四米的城墙,“元宝街沿用的是古名,原为由薰化门进,然后右转左拐接上镇前街。”按照奚老的说法旧时的元宝街走向是由现在南天宾馆大门进穿宾馆内建筑至力达能源发展公司,再到现在元宝街街体延伸开去。
元宝街虽名为元宝却本无元宝,然其命名缘何而来,“这条街原来南为城墙地势高,北为高地,只有中段街心较低,且还有一口古井,边街入口与街心形成了落差,形似元宝,故名元宝街。”
奚老告诉记者,元宝街这口井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都还在使用,给附近居民提供方便,直到现在的元宝小区建成,铺成柏油路面时才被覆盖。而今日元宝街也是经过降坡,破除城墙拉直所为。
“元宝街旧时一直连接到现在的豆腐巷,现在的元宝街,只是它的其中一段,另一段划归叠嶂路了,如今短了许多。”
一个时代的记忆
“元宝街靠城门口的一段,旧时是砻坊集中的地方。”砻坊是经营稻谷去壳加工的手工业作坊,当时粮贩子从四乡各地驮运来的稻谷都在元宝街砻坊里加工,再由米行出售。
在奚老记忆中,那时街道多为青石板铺设,而主要大街均为红麻石横铺而成,它的下面是拱形的下水道,两边镶嵌青石块,地面高低起伏,颇具山城风味,其宽度至六米光景,而临街铺面均为木板槽门或置水柜台,悬挂招牌和幡旗,传承明清风格,并有众多商业会馆设立,是宣城商业发达之概况。
清嘉庆《宁国府志》载,宣城城内外共计有街巷九十一条,这些街巷的名称,大多是约定俗成,有的以历史上府衙门所在地而得名,有的以当时的各种市场所在地相称,有的以庙宇祠堂而取名,有的以地形特色而命名,有的以历史古迹和名人府第而传开,至清末民初宣城城内演变为九街十八巷的格局,元宝街正是九街之一。
如今,九街十八巷很多都已经消失了,而跟着它们消失的,是一个时代的文化记忆。老街迟暮,失去了盛时光泽。但当我们擦去蒙于其上的岁月风尘,却依然能发现历史赋予的独特魅力,这是留给城市未来的礼物。
新闻推荐
连日来,宣城市天气在晴热与降雨中不断切换,让不少瓜农忧心忡忡。为使西瓜销售规范有序,同时给瓜农们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市城管局今年首次为市区41个西瓜临时销售点统一...
宣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宣城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