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士提醒:小心泄露个人信息
◇本报记者 余庆 文/图
连日来,不少市民的朋友圈被一张“我是谁”的图片刷屏了:图片上有星座、性格等多方面的标签和测试结果,然后告诉你扫二维码也可以生成众多描述自己性格的词语标签图片。业内人士指出,很多市民在忙着分享的同时,并没有注意到其中自己个人信息和隐私泄露的风险。
星座性格分析图疯传朋友圈
前些天,记者注意到自己的朋友圈里疯传着一张测试性格和星座的图片。扫描关注这个微信公众号后,很快就会回复一个链接,点击进去到页面的最下面,可以点击阅读原文,跳转到新页面后,只要输入自己的姓名和生日,很快就能够生成一张图片。但当记者试着输入不同的名字时,得到的结果是完全一样的。记者对比了10余张照片后发现,这些照片的文字描述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共同的,“人见人爱”“懒到没朋友”“异性缘超好”“朋友超级多”“高颜值”等词汇都出现了8次以上。“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感觉和之前‘幸运中奖\’网站上面的验证码一样。”家住市区西林新村的王先生对此不解。
“当时要输入姓名和生日的时候,我就觉得有些不对劲。”市民小何告诉记者,“之前就听说过一些互联网公司为了获取用户数据,采取互动游戏、个性分析等方式,挖掘用户信息,获取这些信息后可以用来生成大数据,做精准营销甚至诈骗。”但记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市民并没有小何这样的安全意识。
存在个人信息被泄露的风险
在宣城市从事网络信息工作的业内人士赵先生告诉记者,从技术上看,其实这就是一个简单的页面,根据提交的生日数据不同,读取不同的后台数据,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更不用说测试性格等方面的内容了,“就像按照不同的日期,放了365张卡片,每天对应着一张卡片,随机抽一个罢了。”
“这类看似很有意思的互动活动,可以很容易采集用户的真实信息,而这些真实信息往往都和手机的相关信息绑定在一起的。这些软件在使用前需要通过微信、微博等个人社交软件的账号登录,那么其就获取了用户的账户名称、头像等信息,使用时则需要输入姓名、出生日期、籍贯等所谓的‘标签\’。将这些信息合并归类,就能得到用户的相关信息。”赵先生表示,一旦搜集到足够多的个人信息,网络公司就可以综合网络虚拟账户的分析和个人显示身份的绑定,进行针对性的策划。
平时要注意保护好个人信息
这款测试之所以能在网上这么火,赵先生分析,首先是测试的内容从大家关心的星座入手,让朋友知道你的性格标签,可以替自己发声,寻找存在感和自我标榜,“从人性角度符合基本的传播规律。尤其是此次的标签内容,从语言上采取了最近流行、逗比的文风,还有一些出人意料的性格来增加话题性。从传播路径看,设置二维码直接进入生成页面非常直接,有利于分享与点击。”
那么,个人信息被搜集后会带来哪些危害呢?赵先生告诉记者,个人信息一旦被泄露、滥用或者冒用,首先可能会产生的结果就是侵权行为,如果信息足够详细,甚至可能会发生违法犯罪事件。所以,广大市民一定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如果接到陌生的推销、调查或骚扰电话时,可能就是因为个人信息泄露后所遇到的,比如一些市民曾经接到过的卖房子、卖保险的电话。”赵先生表示,一般来说,可以直接或间接识别个人身份的资料和数据都属于个人信息,除了传统的姓名、年龄、学历和家庭住址等情况以外,个人的信用记录、出行记录、购物记录等信息也尤为重要,市民们在平时一定要注意保护。
新闻推荐
昨天上午,宣州区洪林镇宣科葡萄种植园内,农业技术人员正在指导市民如何正确采摘葡萄。同时对葡萄质量进行检测,为随后的批量上市做好技术准备。 &nbs...
宣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宣城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