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上月在宁国市河沥溪街道办事处采访时,办事处水利站站长胡鹏说要带记者到一处“景点”看看。带着好奇的心态,记者驱车来到了他口中的“景点”——三泉水库。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过去,只见长长的水库外坝上绿草如茵,就连进入水库的道路也非常干净整洁,几乎一尘不染。
在水库附近,一个装满砂石的“大水池”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胡鹏介绍说,这是汛期时用来灌装防汛沙袋的原料。再推开“大水池”旁边的一间管养用房,只见防汛器材和管养工具依次整齐摆放,工作台账和来访记录也十分详实。据了解,河沥溪街道办事处通过市场化机制购买专业化服务,将日常管养委托给相关公司负责,街道办对其进行日常考核。
“几个月之前你还看不到现在的样子。”胡鹏坦言,长久以来,受建管体制不顺、权属不清等因素影响,办事处很多水库塘坝环境较差,到处荒草丛生,就连不少管养用房也是无人问津,一度变得荒废不堪。胡鹏的话绝不夸张。坐拥丰富水资源,河沥溪因水而生,伴水而荣,目前办事处境内拥有小(二)型水库7座、万方以上大塘20余口、小微塘坝200余处。不过,过去由于管护资金难以落实、建后管护机制缺乏等,这些辛苦建起的水库塘坝却并没有得到较好的管养。
为破解水利工程重建设、轻管理问题,河沥溪街道办深入推进辖区小型水利工程投资、建设、管养改革,基本建立了管理养护体系,实现了重点工程专业化管养,当家大塘村组管养,人饮工程安全管养,并逐渐形成了“有钱管养、有人管养、管养一体”的运行模式。
在宁国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办公室副主任潘建峰的带领下,记者随后来到了河沥溪街道办湖南村人饮工程管理养护点。在这里记者看到,管护人员正在办公室内认真开取着各项票据。再往里瞧,只见管护点内各项设备一应俱全,墙面悬挂的守则、管理制度等内容也一目了然。据介绍,该工程建于2011年,目前保障了湖南村等10个村民组近1500人的日常生活用水。
“工程所有权和使用权登记为村委会,使用权归理事会。村里不仅建立了权责明确的管理制度,还明确专人负责水源地巡视和提水泵房、水处理设备、供水管网等检修维护,水质监测和水费收缴也有专人负责。”潘建峰详细介绍说,如今村里收缴的水费基本能保障日常运行的电费成本,大修资金由村集体补贴,办事处对日常管护纳入考核奖补。
三泉水库和湖南村人饮工程是宁国市近年来推进小型水利工程建后管养机制改革的缩影。
为切实解决小型水利工程长期存在的建管体制不顺、权属不清、建管用脱节、责权利分离等突出问题,确保小型水利工程更好地发挥效益,宁国市在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于2014年起开始实施管理养护机制改革。
宁国市水务局局长向经强介绍说,该市一方面要求各乡镇、街道充分运用水利普查成果,全面掌握辖区内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等小型水利工程分布等基本信息;另一方面,依据小型水利工程原所有权归属和工程受益情况确定其所有权和使用权,进而全面实施“两证一书”(小型水利工程所有权证、使用权证、管理维护责任书)登记发放工作。
充足的资金是推进小型水利工程建后管养的保障。为确保小型水利工程管护资金到位,2015年,宁国市财政安排资金300万元,再加上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管护资金及省市水利工程项目中的奖补管护经费,实际用于小型水利工程管护资金达600余万元,真正确保了全市小型水利工程管护到位。
新闻推荐
2016年1-4月全市信贷投放、“4321”及“税融通”投放进度表
分地区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额存贷比(%)新增存贷比(%)全年新增贷款目标...
宁国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宁国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