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面食,我们首先会想到的是,拉面、刀削面、烩面等诸如此类的一些较为大众化并在全国各地都已普遍“落户”的面食。然而,就在烟台,在海阳,在郭城,也有这样一种让人回味无穷的地道面食———郭城摔面。仅从其名字上,就可以看出这一面食与其他面食在制作技艺上的区别,而“摔”也成为其最主要的特色。
一天两顿吃“摔面”
与其他城市大街小巷里遍布拉面馆的情况不同,在海阳市里,经常可以看到悬挂有“摔面”招牌的店面,“郭城摔面”第五代传承人姜常论的面店就在这大大小小的店面中间。记者找到姜常论时,他正在忙活新店面的装修工作。“以前那家店有点小,其中的一些设施也比较落后,这家店比原来的店面大,装修各方面比较到位,环境也比较好。”姜常论告诉记者。从十五岁开始跟着自己的姑父,也就是“郭城摔面”第四代传承人刘爱强学习摔面,到现在已经20年过去,姜常论对摔面的感情也愈加深厚。为了让记者更直观地了解“郭城摔面”的制作流程,姜常论带记者来到其弟弟位于海阳开发区的摔面店,现场完整地制作了一碗碗热气腾腾的摔面。因正值午饭时间,店里边早已经坐满了正在吃摔面的客人。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食客,他们都是在周边单位上班的上班族,基本上每天中午都会来“郭城摔面”面馆吃一碗“摔面”。而对于摔面的口味,老主顾薛涵洪最有发言权,“我是地道的海阳人,从小就是吃‘摔面\’长大的,去外地的时候也吃过各种拉面,但都没有我们的‘摔面\’好吃。”薛涵洪坦言,从在这边海阳开发区上班并偶然发现这家“郭城摔面”面馆后,基本上每天都和同事来吃一碗热腾腾的摔面,加班的时候,更会连吃两顿。
“摔”出来的嚼劲面
在里间的厨房里,姜常论也换上雪白的工作服开始准备制作“摔面”。“‘摔面\’的制作与其他拉面的制作既有类似的地方,又有着明显的区别。”姜常论边和面边告诉记者。在原料上,“郭城摔面”使用的都是普通白面,没有特别要求。调面时,“郭城摔面”则与拉面有较大差别。摔面不用蓬灰,而是在面中同时放入碱和盐,即“一把碱,一把盐”之说。“但一定要根据温度的变化掌握好盐碱的用量,夏天也就是温度比较高时,盐要增多,碱要减少,到了冬天温度偏低时,则要减少盐的量,适当增加碱量,当然增加与减少的量也是完全根据多年和面的经验。”姜常论说,和面是制作“郭城摔面”的第一步也是相当关键的一步,若是面和的偏软,就容易粘在案板上,若较硬,就不容易摔出来。和完面之后,姜常论将面团放在面盆中,将一个类似于桌子的大案板搬到了店面外的空地上,准备开始“郭城摔面”最关键的一道流程“摔”。只见姜常论将大大的面团分成六个大小均等的小面团,稍微拉伸之后,两手分别拽着长面块开始了“摔打”,一声声清脆的“啪啪啪”声顿时响彻四周,这样的响声也吸引了不少食客。“这就是‘摔面\’与其他面的最大不同,可以露天制作,不仅向顾客展示了面的制作过程,这样大的响声也可以吸引更多的食客前来就餐。”姜常论说,用“摔”代替“揉”,做出来的面更有韧性,口感也更好。同时,姜常论强调,在面板上摔的过程中,一定要用好力道,要摔得恰到好处,使摔好了的面有筋有骨,软硬合适,这样才能抻出高质量的面条。记者粗略计算了一下,每一个小面团平均要摔二十三四下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抻面”。“面团摔到什么程度,完全是靠这么多年积累的经验。”每一个面团摔到姜常论需要的“有筋有骨,软硬合适”程度时,姜常论才又将其拿到屋内开始抻面。“抻面过程中,要尽力把面条抻得既长又要粗细均匀,否则做出来的面既不美观,口感也不好。”因此,“郭城摔面”也有了粗细不等的分类。而在煮面时,下锅时水的温度和火候更要掌握好,姜常论强调,如果水开大了要用凉水点一下,再下面条,以保证面条不会被温度太高的水“化”掉一层。
出于孝道无意创出
据姜常论介绍,郭城摔面始于清朝早期的康熙、雍正年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因出自郭城村而得名。现在,“郭城摔面”已经成为海阳及周边地区一种具有独特文化底蕴的地方小吃。而郭城摔面的发明本身也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孝道故事。姜常论听自己的师傅讲,清朝康熙年间,郭城村有一户人家,多年来都是母子二人相依为命。儿子叫于昌,以为别人赶脚为生。一年冬天,于昌外出三个多月,回家后却见母亲身染重疾,并已卧床数日。看到母亲憔悴的面容,于昌甚为愧疚,立即外出为母亲求医问药。大夫诊治后,说母亲的病虽是因风寒所致,但也与营养不良有很大关系。听闻此言,于昌就琢磨着给母亲做一些她平时喜欢吃的面汤,来调节一下母亲的食欲。于昌想起自己在赶脚时曾经吃过的拉面味道特别好,就想着自己试着做一下。可揉好的面一抻就断,他只好向病中的母亲求教。母亲说,和面时加点盐也许会好点。于昌试了试,虽然揉出来的面有了筋道,但还是抻不了几下就断了。于昌十分沮丧,气得抓起面团在案板上狠劲地摔来摔去,不料,摔打过的面团居然能抻出面条来!在于昌的精心照料下,母亲日渐康复,于昌也喜欢上了做面汤。经过反复琢磨与实践,于昌“摔”出来的面越来越好吃,名声也越来越大,十里八村的乡亲们有个红白喜事都来请他帮忙。看到自己研发的面汤如此有市场,于昌干脆在村里开了个面汤馆。有一年,朝廷一位官员来胶东办事路过郭城,时值中午,这位官员及两名随从又饥又渴,就进了于昌的面汤馆,每人要了两大碗面条。吃完后三人赞不绝口,特意把于昌叫来,问此面叫什么名字。于昌随口说了一句,叫拉面。那位官员却说,拉面没有这么好吃。遂要于昌当面制作,看完之后,那位官员不禁哈哈大笑说,你这哪里是拉面,分明是摔面嘛。并建议于昌将“面汤馆”改为“郭城摔面馆”。自此“郭城摔面”不胫而走并享誉四方。
探索快餐经营,打造饮食名片
现在,我们在海阳、桃村等地还能看到分布比较广泛的“郭城摔面”面店,在烟台却很少见其踪影。然而,“郭城摔面”在最鼎盛的时候,曾覆盖大半个胶东半岛。由于铺面简单,几张桌凳,几幅碗筷,桌子上摆放点调料即可开始待客,而摔面所需用具也只是一张面案(摔面用)、一个大笸箩(拉面用)、一个面盆(调面用)、一个锅灶(烧火用)、一口锅(下面用)、一把笊篱(捞面用)。因此,郭城周围方圆百里赶集、赶山、赶庙会时,“郭城摔面”是人们最喜欢的传统小吃之一。目前,规模虽有一定的萎缩,但仍遍布海阳境内。周边一些地区如莱阳、桃村等地,仍还有一定数量的存在。有的虽已不再叫“郭城摔面”,但其内容与制作方法仍与“郭城摔面”如出一辙,一脉相承。
为将这一传统小吃发扬光大,2010年3月,海阳市将“郭城摔面”申报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给“郭城摔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面临着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但长期以来,摔面馆都是传统作坊式加工经营,店面一般都比较狭小,在经营理念上也缺乏现代餐饮管理模式,缺少做大做强的契机。现在海阳市有关部门成立了由老、中、青摔面传承人和爱好者相结合的“郭城摔面”协会,致力于摔面技艺的研究和经营方式的创新,以期将“郭城摔面”做大做强,做成品牌快餐,成为郭城乃至海阳的饮食名片。YMG记者刘洁通讯员吕连兴摄影报道
姜常论正在摔面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吕连兴阎婷YMG记者姜乾摄影报道)昨天一早,海阳朱吴镇北洛村老小齐聚村庄广场,秧歌队踏着喜庆鼓点扭起了秧歌,该村自评、自选的...
海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海阳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