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G记者李鑫凌云鹏姜乾通讯员马双军郭传义朱晓兵顾国臣陈晓鹏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是民俗传说的海龙王生日。为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烟台市沿海渔民都会开展传统的祭祀活动。海阳渔民这天要祭海,莱州市渔民把这天叫做海神节,开发区渔民也会举行相关祭祀活动。这一天,所有的渔民以最隆重和热烈的方式祭海祈福,为新一年的平安与丰收祈祷。
开发区:万人喜庆渔灯节
中午1点开始,开发区初旺村街上的鞭炮齐鸣,祭海的渔民与亲朋好友抬起猪头、大鲅鱼、饽饽等供品,打着彩旗,敲着锣鼓,扭着秧歌,一路欢歌,一路鞭炮,从自家的院落涌向渔港码头。随后,2000多名渔民们纷纷登上自家的渔船祭祀海神,祈求新的一年鱼虾满舱,平安发财。除了这些传统的祭祀活动之外,渔灯节还更加突出了锣鼓、秧歌、舞龙等丰富多彩文艺表演活动,整个码头热闹非凡,气氛热烈,渔民们用自编自演的文艺汇演,表达对过上美好幸福生活的喜悦。“我们一家3口,从清晨6点就早早起床,装扮祭祀海神的贡品,初旺村村民都靠捕鱼为生,大海就是渔民们赖以生存宝库,所以数百年来,初旺村便形成了祭海神的传统习俗。”在初旺渔港自己船头摆放贡品,祭祀海神的渔民丛治连对记者说。
海阳:祭海少不了大秧歌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是民俗中海龙王的生日。为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海阳市沿海渔民都会开展传统的祭海活动,并扭起当地独具特色的海阳大秧歌为祭海活动助兴。这是烟台其他沿海县市少有的盛景。“祭海”从零点就开始准备,要在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举行仪式。日出前,海阳凤城码头。渔民们燃放香烛、花炮,表达崇拜、敬仰之情。当一轮红日从海上冉冉升起的时候,隆重的祭海仪式正式开始。凤城街道的秧歌队首先开始祭拜,具有鲜明渔家特色的各种祭品摆上供台。70岁的秧歌老艺人李大爷说:“祭海习俗大约有500多年的历史了,为的是祈求龙王慈悲,保佑丰收、平安。”随着社会的发展,渔民不再对大海抱有恐惧心理,如今的祭海活动,成为当地渔民祈求幸福吉祥,寄托美好愿望的一种仪式。渔民仍旧在日出之前祭海。
大秧歌祭拜之后,就开始大规模的渔民祭海。海风裹着大秧歌的鼓点声,记者看到,装扮一新的上百条大小船只安静地停靠在港湾。船上祈福的鞭炮碎屑依旧可见,船舱上贴满新春的对联和福字,对联上“海神保平安船归鱼满仓”的文字书写出渔家人对来年好收成的美好祈盼。
莱州:海神节热闹胜除夕
昨日是农历正月十三,在莱州市三山岛街道三山岛渔村,数千名“海上人家”的渔民迎来了他们一年中最盛大的日子———海神节。按照渔民间流传上千年的风俗,这一天,所有的渔民将以最隆重和热烈的方式祭海祈福,为新一年的平安与丰收祈祷。
上午8点,三山岛渔村数千名渔民身着节日盛装,排成一条蜿蜒数百米的长龙向海边依次缓缓行进。“这是所有渔民们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远超过除夕、初一和十五。”今年39岁的渔民原乐平说。原乐平是三山岛邻村单山村人,由于从事海上作业,所以每年的正月十三都会赶到三山岛村,与周边几个村庄的数千名渔民一起祭海祈福。原乐平介绍,像这样的祭海活动,在三山岛及周边村庄,历史由来已久,是渔民们穿越数千年时光保留下来的特殊民俗,更使得“年”更有“年味”。
正月十三不仅有祈福活动,而且也是走亲访友的最佳时机。当天,几乎所有的渔民家庭都会邀请远近亲戚来家里做客,因为根据渔民风俗,当天“邀请的亲戚越多,新一年的日子就会越喜庆、越平安、越红火”。
2012年,施欣桂家4条钢壳船一年的作业收入近80万元,同时,他们还领到了政府发放的燃油补贴,日子过得十分滋润。施欣桂的二儿子施章浩介绍,现在的祭海祈福,增加了秧歌、舞龙、锣鼓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活动项目,而减少了一些祭拜、烧香等带有宗教祭祀性质的内容,使整项活动变得更文明、更健康、更积极。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张千帆)本报22日刊发《200万建的垃圾中转站成摆设?》一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昨天上午,记者再次来到位于莱州金仓街道的仓南垃圾中转站,进行回访。...
莱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