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市程郭镇有个石头庄,后来全村搬迁,董为大姓,打那儿起,易名董家村。原石头庄村名的来历,并非实指石头多,而是带有纪念意义的性质:明万历年间,这儿曾出过一个名人,他叫董基,乳名石头,绰号董杠子,是当朝的刑部主事。
董基(1551-1620),字巢雄,乡邻只唤他的乳名石头。石头幼年家贫,却有过目不忘的聪颖,塾师怜才,不取资而收他入学。入学须有学名,石头说:“我见邻家建房,立柱上有‘千秋不拔之基\’的联句,不妨就叫‘董千秋不拔之基\’吧。”塾师哑然失笑:世上哪有如此啰嗦的名字?又一想,这孩子心胸好宽敞,看事悟理能由房及人———也是,基础不牢,焉能永固!于是,塾师决定听之任之,对这个冗长的学名不做更改了。董千秋不拔之基十九岁中举,明万历八年(1580年)考中进士。殿试之日,明神宗朱翊(yì)钧对他的文章大加赞赏。随即拆示卷首,当看到“董千秋不拔之基”这个名字时,甚觉别扭,提笔便将“千秋不拔之”划掉,唯留“董基”二字。稍后,考官照本宣科,点名到此却犯难了,因为董字后面有道红杠,按惯例是删除符号,可这回是御笔钦点,假如越此及彼,岂不犯了欺君之罪!于是将错就错,大声念道:“董—杠—子!”朱翊钧心知肚明,闻言大笑不止;大臣们知道原委后,也笑得前仰后合,太和殿内一片笑声。从此,“董杠子”成了董基的皇封绰号,歪打正着,与他宁折不弯的性格名副其实。《明史》第234卷,有则“董基罢内操”的故事,其刚正无私的“杠子”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万历十二年(1584年)五月,朱翊钧闲得无聊,汇集了三千宦官,“授以戈甲,操于内廷。”顷刻间,紫禁城里刀光剑影,杀声四起。皇宫操戈,历来为朝廷大忌,万一被奸人利用引起哗变,后果不堪设想。诸臣心急如焚,兵部尚书张学颜赶紧苦谏,却讨了一个没趣;已膺任刑部主事的董基,将生死置之度外,贸然闯宫,跪地奏道:“皇上,内廷清严之地,无故聚三千之众,轻以凶器尝试,臣实为皇上的安危担忧。”可朱翊钧此时正玩在兴头上,奏请再有道理也不能当面认输,扔下句:“这杠子搅了朕的好局!”拂袖而去。近侍张鲸见状,趁机大进谗言,明神宗终以“不系言官,逞臆渎扰”之罪,下旨将董基贬职两级,逐出都门,降为万全(今河北万全县)都司都事(七品职)。直至次年三月,群臣再三疏谏,皇帝被迫罢内操,并升董基为南京礼部主事(六品职)。
万历十五年春,董基替万全卫将士向朝廷讨要军饷。其实,这本属兵部的事,但董基出于一片忠心,为了大明的社稷江山,不惜铤而走险,拿鸡蛋碰石头。果然不出所料,董杠子再次触怒龙颜,当庭受杖责不说,还被罢官斥归了。
回乡在野几十载,董基的“杠子”秉性不改。万历四十八年(1862年)七月,朱翊钧病重,嘱太子可启用直臣董杠子。明光宗登基不久,即宣董基入朝,封他为四川巡抚加都御史。然而,董基毕竟已是近七十岁的人了,尚未到任即病卒。光宗叹曰:“名臣不佐,朕福浅也!”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徐睿通讯员陶咏梅)在超市珠宝专柜抽奖抽中一个金镶玉挂坠,过了俩月镶金层就像油漆一样脱落了。消费者找到经销商,对方却说商品是优惠活动期...
莱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