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小龙先生祖籍江苏宜兴,出身紫砂世家,自小学习制作紫砂壶。孙小龙上世纪90年代末来到烟台,在与烟台人交流的过程中,他发现喜欢紫砂壶的市民比较多,这让他有种英雄有了用武之地的感觉,之后干脆将家安在了烟台。
近几年,同全国各地一样,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烟台搞收藏的人越来越多,而紫砂壶的收藏更是到了一种炙手可热的程度,一些大师的作品动辄就是十几万、上百万元以上,甚至个别大师的作品供不应求。怎么看待紫砂壶收藏热,紫砂壶收藏存在什么误区?孙先生说,现在紫砂壶的收藏最大的误区是,人们往往忽略了它的实用功效。当然这也和一些紫砂壶价格不菲有关,一把壶数万元,对于收藏爱好者来讲也确实不敢小视,拿着花了大价钱收藏的紫砂壶喝茶,一旦有个闪失,打碎了就一钱不值了。资深收藏人士刘万生先生对此有同样的感受,他说,老祖宗创作紫砂壶的初衷不是为了把玩,是为了用它享受,品茗,如果束之高阁就违背了紫砂壶的功能了。
孙先生说,不少收藏紫砂壶的投资者还存在一个误区,缺少专业知识,却热衷于收藏旧壶,很多赝品假货都是冲着这种心态做出来的。现在老壶已经很难收藏了,而且收藏紫砂壶也没必要追求老壶。紫砂壶的收藏首先是鉴赏、使用和把玩,然后才是收藏。
孙先生提醒紫砂壶收藏爱好者,藏家还存在一个误区就是过于追求全手工。全手工壶,就是使用工具而不是使用模具来制作的,难度较大,时间和精力花费较多。半手工壶含有手工成分,通常是一部分使用模具,另一部分手工完成。手工壶难做,它对作者的水平要求较高,现在通常都是采用传统手法打出身筒后,为了使壶型标准,再借助模具成型。孙先生认为,一把壶的价值不在于到底是否借用了工具,而在于这把壶的精气神韵是否充足饱满,壶型是否做得规整、比例是否协调、泥料是否好、做工是否好。
孙先生说,这几年在创作时,他一直很注重紫砂壶的实用性,拿它来泡茶,养壶,把玩,感觉真的很好,沉浸在一种人壶合一的境界。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孙先生成立了自己的艺术馆,虽然看上去简陋一些,但是重要的是他要把紫砂文化的传承做好,艺术馆内他建立了专门的工作室。他将紫砂壶的制作工具,从江苏搬到了烟台,从磨砂、筛砂、拍泥板到制作,包括最后的烧制,现场可以观摩整个制作流程,吸引了一大批喜欢紫砂壶的朋友前来交流。
经常来这里交流的刘先生说,现在生活节奏这么快,在这里看看壶、品品茶,体验一种慢节奏的生活,让人的心情非常愉悦,真是一种享受。孙先生说,他正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大家多了解真正的原料砂是什么样的,紫砂壶是怎么回事,让收藏爱好者避免走入误区,将紫砂壶文化传承好。
YMG记者金海善摄影柳昊杰
新闻推荐
一位头发斑白的七旬老人,每天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市区大街小巷,为市民义务修理缝纫机、收音机、闹钟、座钟等老物件;他技术高、态度好,把寻常百姓家的老钟表、小电器的老毛病一...
烟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烟台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