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新闻 龙口新闻 莱阳新闻 莱州新闻 蓬莱新闻 招远新闻 栖霞新闻 海阳新闻 长岛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烟台市 > 烟台新闻 > 正文

清明节一般在春分后日左右正好是农历三月的上旬是中国

来源:烟台晚报 2012-04-03 02:38   https://www.yybnet.net/

清明节一般在春分后15日左右,正好是农历三月的上旬,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唯一一个同节气合一的节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大约到唐代,清明与寒食已合二为一。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了清明节的一个习俗。古时,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为上巳节,清明与寒食的时间又多在农历的三月初三前后,所以实际上清明节已是三节合一了,现在人们只过清明,但三个节日的习俗却杂糅在了一起。

文/兰玲

清明与农时征候

清明原来只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与农耕关系密切。“清明”一词的含义是天清气明。此时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是开始春耕春种的时候了。胶东就有“清明耕一半,谷雨种一半”的农谚。

长岛、蓬莱一带说这天是“驴生日”,过去,这一天一定要吃高粱米稠粥。饭熟后先盛一碗喂驴,并有俗语说“打一千骂一万,忘不了清明吃干饭”。其他地方的农村,这天也都用小米饭、豆饼或干饭喂马、骡、牛、驴等大牲畜,实际就是因为春播春种即将开始,正是这些大牲畜们出力的时候了,给它们一点奖赏好让它们好好干活罢了。老百姓说它们虽是哑巴畜类,也都通人性呢。所以,这天所有的牲畜都不使役,也不准打骂。驴等大牲畜在过去的农业生产和家务劳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如运输、下地、拉磨、压碾等,为人们出了不少力,主人因此把它们当作是哑巴朋友,对其爱护有加。

清明正处在季节交替之时,所以也形成了许多地域性强的俗语。如胶东有“大雁不过九月九,小燕不过三月三。”一说。三月三正是清明前后,燕子就会飞回来了。“清明断雪不断雪,谷雨断霜不断霜”、“冷到寒食热到秋。”即指清明是胶东一带冬去春来的标志。是说胶东一带到寒食、清明天气才会转暖,过去,民间有过了寒食才让小孩儿脱棉裤的习俗,说否则会寒了腿。俗谣说:“清明不脱裤,死了变成兔。”这是因为胶东半岛一带春天风大,气温回升不如内陆快,和人们常说的“春捂秋冻”是一样的道理。而“过了寒食,还冷十日”,“打了春,别欢气,还有四十天的冷天气”的说法更准确,也都说的是此时乍暖还寒。

莱州还有俗语,说“二月清明花在前,三月清明花在后”,是说清明在农历的二月份,杏花、桃花等就会在清明之前开放,如果清明在农历三月,花就会开放得晚。这些俗语、谚语都是人们生活经验的总结。

清明与寒食

清明成为祭祀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在冬至后第一百零五天,又称“冷节”、“禁烟节”。古人取水用火不方便,特别是火,一旦打出来之后,便加以保护。到了寒食节,灭掉旧火,提取新火,以示除旧迎新。旧火已灭,新火未生,就只能吃冷食了。古时清明这一天宫中有钻木取新火的仪式,民间也多以柳条互相乞取新火。因为春、火同属阳,杨柳枝在春天率先返青,也属阳,所以人们用杨柳枝点燃新火,取顺应阳气的意思。

民间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因火烧而死的介之推。每到他死的那天,大家用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每逢寒食,人们就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并俗传举火则会降冰雹。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叫“之推燕”。

山东许多地方都有“戴柳”和“插柳”的习俗,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有谚说:“清明不带柳,红颜成皓首。”人们认为插柳能接阳气,迎吉祥、避邪祟。农村的儿童在这时往往还习惯折下几枝嫩绿的柳条,拧下外皮做一只音色颇佳的柳笛玩耍,叫做“哨儿”。在嘴边嘹亮地吹。在缺少玩具的年代,这种自制的柳哨儿能让农家孩子快乐得意好些日子呢。插柳条、松柏枝在古书上名曰“明眼”。莱州、栖霞、龙口、招远、蓬莱等地都有蒸面燕子的习俗,当地百姓说,小孩吃了不害眼病,也不是附会之说。

蒸面燕子虽是继承古代“之推燕”的遗风,也另有含义。一是清明正是北方燕子归来之时,此时做面燕子是与节令相应。二是因之古代的鸟图腾。燕

子,古称“元鸟”、“玄鸟”。传说殷商部族的始祖契是母亲简狄吞元鸟卵而生,因此,燕子是古老的图腾崇拜,也是生育的象征。胶东民间称燕子为“喜”,“喜”在“福禄寿喜”中所代表的正是“生儿育女”。莱州有些地方干脆就叫三月三是“小媳妇节”。小媳妇,指当年结婚还未生育的新媳妇,民间俗传,小媳妇过不好这个节日会不利于生育,因而小媳妇们过节前回娘家做许多面燕,三月三带回婆家分送给邻居亲友,谣曰:“三月三,大燕小燕做一千。”

古时在寒食扫墓,现在民间仍有许多地方在寒食上坟,后延至清明,所以民间又称清明节为“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十月一日总称“三冥节”。因此,扫墓是清明的一项主要活动,古时称“春祭”。按照旧的习俗,清明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还要在坟头压上白纸条,叫“压坟头纸”,表示子孙曾来上过坟。俗说这是给祖先修屋,以防夏天雨大漏水。折几枝嫩绿的新柳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上坟一般是男丁去,但多数地方现在已不再分什么男女,扫墓形式也多有变化,如敬献鲜花、栽种树木等,代人扫墓、网上扫墓也成为了新的民俗,解了远方的人不能亲自回家祭扫的哀思。除了给自家先人上坟外,清明节还是全国人民缅怀革命先烈的隆重节日,各机关、团体和学校在这一天会组织到烈士陵园扫墓,祭奠先烈英灵,继承革命遗志,清明也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节日。

清明与上巳节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踏青,即春游。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踏青实际上是“上巳节”习俗的流传,上巳节是古人的“修禊节”,也叫“禊祭”,每年的三月初三这天,到水边洗濯来祓除灾祸,到了汉代,“祓禊”礼仪有了很大的变化,人们来到水边已不仅仅是举行沐浴祓除的仪式,而是把它当作宴饮游玩的好时光,更免不了要赋诗行令。达官贵人或文人骚客还在弯曲环绕的小水渠里,让装饰着羽毛的酒杯随波逐流,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来喝掉杯中的酒,称之为“曲水流觞”。或者将煮熟的禽蛋,如鸡蛋、鸭蛋、鸟蛋等放入水中,叫“曲水浮素卵”,用红枣则叫“曲水浮绛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叙的就是他和朋友三月三日水边宴饮的盛况。现在清明早晨吃鸡蛋的习俗,当与鸟图腾、与上巳节的游戏之一“曲水浮素卵”有着某些联系。

古时的上巳节也是青年男女固定的欢会时节。古人行事,讲求顺天应时。《周礼·地官·媒氏》云:“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在古人看来,自然界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不仅是自然界的变化,同时也是人应遵循的时令。因而青年男女也应在这个时节欢会游春,寻找伴侣。于是,他们结伴对歌,互赠信物,在清新的山水之间私定终身,即“上巳春嬉”。杜甫《丽人行》中就有“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句子。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封建礼教对女子的束缚也越来越多,欢会的主题被替换为求子,形成了祭奠女娲庙,妇女们在河边求子的风俗。

除了踏青,人们还开展一系列的体育活动,如荡秋千、放风筝等,相传是因为防止寒食冷餐伤了身子,所以大家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过去,人们把风筝放上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到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现在的放风筝完全是一种休闲娱乐、放松心情、锻炼身体的体育活动,也没有了时间规定,如烟台山海边上空的风筝即可为一景。

像古代一样,现代人也是将扫墓与踏青结合在一起的。胶东革命烈士陵园位于栖霞牙山东麓的灵山,每年来此扫墓祭奠的人很多,久之,就成了一个影响很大的山会,一年一度当地人有在清明节赶山的习俗,当地百姓叫“赶灵山”。前后三天,以清明这一天最为盛大,举行大型的商贸活动,摊铺绵延几里,方圆几十里地的人们纷纷前来,全家出动,扶老携幼,扫墓、登山,人山人海,场面蔚为壮观。这可以说是古时清明遗风的一个很有意思的留传了。

清明时节,既有祭扫祖坟的酸楚,也有踏青游玩的欢笑,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如今,我国将清明作为法定节日,相信今后清明的新民俗也会越来越多。

新闻推荐

一年级小学生“爱”上同桌, 懵懂情感,家长该如何面对?

YMG记者李凤通讯员韩世杰如果您有一个上小学一年级的男孩子问您“爱情是什么?”您会如何回答呢?前几天,芝罘区青年路的张女士就遭遇了这样的问题,她直...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校园呼唤新童谣2012-04-04 02:38
二中学子模联获奖2012-04-04 02:38
评论:(清明节一般在春分后日左右正好是农历三月的上旬是中国)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