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达理,是国人对有知识、懂道理者的评语。书籍是人类历史、文化、思想传播的媒介,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社会文明发展的动力。
媒体报道,全民阅读已列入国家立法工作计划,《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已形成初稿,很快将付诸实施。尽管有人对此提出异议,认为读书要靠自觉,无需法制,但笔者认为,设立国家级的全民阅读条例,对促进全民阅读,进一步形成自觉习惯,有益无害,别的国家为读书立法,已有先例,从中见出国家与政府对全民阅读活动的高度重视。
任何法律条文,都是实践提出来的,有针对性。放眼当今社会,国人,特别是青少年一代,严重缺失自觉读书看报的自觉性。一位印度人,近期在光明日报发表了《不阅读的中国人》的文章。她说,在德国法兰克福飞往上海的飞机上,夜间不睡觉玩手机游戏的,基本上都是中国人;相反,她在机场就注意到,法国乘客大部分是一杯咖啡、一份报纸、一本书,或者一台电脑,安静地阅读或工作。
面对海量信息,轻松、趣味性的东西越来越受读者青睐,特别是青年人,已达到痴迷的程度。而且实践证明,人们一旦习惯于电子书的浅阅读、快阅读,就会对纸质书籍形成严重冲击,渐行渐远。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2年我国18-70岁的国民对数字阅读接触率为40.3%,其中有90.6%的读者表示阅读电子书后就不会再购买和阅读同类纸质版,其中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读者诸君,如果您留意一下当今的公交车、火车车厢和候机、候船厅,就会发现手机屏幕到处闪亮,而手捧纸质书和报刊的人,凤毛麟角。这种“便捷”的“肤浅阅读”,极大挤占了聚精会神、入眼入脑的传统阅读。长此以往,恶果不堪设想。这种状况,已引起了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
烟台晚报报道,烟台大学校长房绍坤同志,在开学典礼上寄语刚入学的7000余名新生,要学会读书,远离网络,让烟大学子的时尚潮流随书而动。他特别用最爱读书的犹太人每年人均阅读量为64本书的鲜明事例,告诫青年学子应静下心来,乐于读书,勤于学习,真正让书籍成为自己的知音和朋友。无独有偶,山东工商学院的校长刘全顺同烟大校长不约而同地在开学第一讲,拒绝“手机控”,并要学子记住一个经典的成功公式:成功=3%的才干+97%不被互联网分散的精神。远离网络,认真阅读,这恐怕是时下提高全民素质、实现科学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华文明传承与崇尚读书紧密相连。中国为世界文明古国,实现纸质信息传播重要技术手段的造纸和活字印刷的发源地,原本就是一个书香遍地的泱泱大国。然而如今,这一光荣传统出现了断裂带,在许多国家依然保持着认真读书习惯的形势下,恰恰中国人落在了后边。人民日报在近日国际版上特意刊登德、英、西班牙西方国家和韩、日、印东方国家推动全民阅读的信息和经验,警醒国人重视,呼唤全民,特别是青少年亲近读书和强化民众阅读习惯的文明时尚。
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要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用知识武装头脑是当务之急,这是人们的共识。在国家和政府的倡导下,一个全民自觉阅读的新时尚,呼之欲出!春风吹过百花艳,何日遍地闻书香?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全百惠通讯员春宝)9月中旬,烟台某高校学生王某、范某等4男2女到学校周边的餐馆吃饭,6个人挑了一张靠窗的桌子坐下来,虽然菜上得慢,但是酒是现成...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