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冠奇
最早知道“范儿”这个词,是在上世纪50年代初,确切地说是我考入中国戏校以后,在老师和师哥师姐那里听到的。以至后来成了我,不,是我们师生、同学间常常挂在嘴边的一个“顺口溜”,练功、学戏、排戏以至演戏,常常会用到它,所谓戏班行话。
评价一个演员在唱、念、做、打(舞)的“四功”中表现如何,唱得字正腔圆,做得横平竖直,打得招法严紧,大家会说“有范儿”或“范儿正”,反之,大家又会说你“没范儿”或“范儿不正”。
平时,老师常提醒“没范儿”或“范儿不正”的学生,要“多找找范儿”。“找范儿”,就是找要领。老师还启发学生“别着急,先运(蕴)运范儿”。“运范儿”,就是思考。有时,明明平时练得很熟练的技巧和唱腔,表演时却出了差错,要么动作失误,要么唱腔走板,老师会指出:“这是晃范儿了。”“晃范儿”,就是功夫仍不扎实,心理素质差,关键时刻容易掉链子。如果这个学生以后仍在一些环节上经常“晃范儿”,这就是“坏范儿了”或“忘范儿了”。“坏”和“忘”,是指学生失去了在这个环节上的驾驭能力,于是,老师会帮助他“改改范儿”。“改范儿”,就是换一种方法,或随时提醒学生对某个环节的记忆,尤其提醒学生注意如何“起范儿”。“起范儿”,就是预备动作。“戏班儿”有“大范儿”、“小范儿”之说。表演一个大将军,全身铠甲,老师会要求学生的动作“起大范儿”,气魄才能展示出来。反之,一些小人物的动作多是“起小范儿”,不能“咋呼”。梨园行之于“范儿”的讲究,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外行人很难想像,小小的一个“范儿”,竟然会有那么丰富的专业内涵。更令人惊异的是,这句戏班行话如今竟悄然渗透到社会生活中,成了挂在人们嘴边的高频词。《烟台晚报》有个文体版块,名叫“范秀场”,编辑告诉我,这个“范”字就是“范儿”的意思。而在众多的相亲电视节目中,单身女郎们也爱说“范儿”:小伙子一上台来很活跃,姑娘说他“挺有文艺范儿”;小伙走路步伐稳重,姑娘说他“挺有学者范儿”;西装笔挺,姑娘说他风度“有洋范儿”;说话风趣,说他有“相声范儿”。
就连日常生活中,“范儿”这个词也时不时出现,有点俏皮话的意思。比如,眼见又一栋新大楼拔地而起,有人便评点:“嗯,有点儿大城市的范儿了”;形容平时少言寡语作风朴实的人,说他“有点老农范儿”。文艺作品中的词汇被大众接纳,进而逐渐演化成为日常用语,其实并不鲜见,比如“大忽悠”、“纯爷们儿”之类。不过,即使是出身戏班的这个“范儿”,也不仅仅限于说戏,也可以用来说其它。比如,当初班上有一个专业很优秀的同学,后来不知怎么突然退步了,练功不吃苦,只知吃喝玩乐。老师提起他,不无遗憾地说:“挺好个孩子,听人夸了两句,就忘范儿了!”还有一个同学,小偷小摸,还和同学打架,后来被开除了。老师愤然地说:“这小子,忘了做人的范儿了!”
生活告诉我们,有了正确的努力方向,千万别“晃范儿”,更不能“坏范儿”、“忘范儿”;一时糊涂迷了向,别忘赶紧去“找范儿”;坏习惯行不通,就去“改范儿”。总之,人生每个阶段都有一个起跑线,我们要时时不忘在这个起跑线上如何“起范儿”啊。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王燕)昨日,烟台市散文学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市府礼堂召开,各界会员代表100余人参加会议,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民政局等有关部门领导出席会议...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