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开发区的生活垃圾处理场内,来自烟台六区的垃圾运抵后,不再掩埋,而是投入到垃圾料坑内,经过干燥后,进行焚烧,产生的热蒸汽用于发电。从9月30日试运营后,每天都会产生35万度电,除了处理厂自用外,每年可向国家电网提供7000万度电。焚烧产生的烟气经过无害化处理后排出,垃圾焚烧后的灰渣用于制作新型墙体材料,生活垃圾实现变废为宝。
每年7000万度电上网
昨天上午10点,一辆来自莱山区的垃圾清运车抵达开发区垃圾处理厂,在槽口处,将垃圾卸进垃圾料坑内。9米深的料坑上方为透明玻璃,玻璃外,两名工作人员操纵着抓斗,将干燥后的垃圾抓进炉膛内,炉膛内熊熊燃烧的火焰让垃圾实现发电。
在控制中心内,可观察到整个垃圾焚烧过程,每一个程序的时间、温度都精确地显示在屏幕上。市环境卫生管理处总工程师、科研所所长颜士全告诉记者,生活垃圾通过湿解、筛分后,有机质充分降解,焚烧物的含水率大幅降低,极大提高了燃烧热值,只需通风加入氧气,便可焚烧。
大屏幕上,记者看到,燃烧产生的蒸汽温度高达400℃以上,热蒸汽连接两台9兆瓦的发电机组,实现余热发电。“从9月30日发出第一度电,到现在每天约有35万度电,保障厂区正常运营后,预计每年可提供7000万度电到国家电网。”颜士全说,这相当于6万吨标准煤的能量,减排温室气体5.4万吨。
投入亿元净化烟气
垃圾焚烧发电实现了能源重复利用,但是过程中产生的烟气也令人担忧。“整个工程投资总额4亿元,其中3成用于环保设备,约1.2亿元。”颜士全介绍。
记者看到,监控屏幕上,显示炉膛内温度为860℃,“这样的温度可使垃圾燃烧充分,二噁英等有害气体得到有效控制。”颜士全说,焚烧过程中垃圾所含的病原体被焚烧,易腐烂产生有害气体的有机物也得到充分氧化,烟气处理达到国家最新环保标准。
烟气处理车间内,反应塔和布袋除尘正在轰鸣。“高温烟气经过反应塔时,注入氢氧化钙等物质,对烟气进行脱硫,将有害成分降到最低限,再经过布袋除尘器,进行更深一步的过滤,达到欧盟2000标准后,排入大气。”颜士全说,整个处理过程中,设备全部封闭,废水、烟气、残渣均有严密的防污措施。
仅剩5%的炉渣需掩埋
垃圾焚烧不仅提供了新型能源,还结束了烟台市区生活垃圾直接填埋的处理历史。颜士全告诉记者,垃圾填埋这几年每年占用13亩土地,焚烧发电后,垃圾减量率达到95%,仅剩5%的炉渣需要填埋,节省了大量土地。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六区生活垃圾产生量逐年增多。据介绍,烟台2002年投资1.45亿元建成了大型生活垃圾处理场,设计使用年限为20年,但按照目前市区垃圾产量的增速和处理方式来算,这个大型生活垃圾处理场将提前5年进入饱和状态,若重新建设新垃圾填埋场投资需近3亿元,而且选址非常困难,垃圾焚烧发电彻底解决了这一难题。
烟台生活垃圾综合湿解二期工程采取特许经营(BOT)模式,政府不发一分钱,由烟台润达垃圾处理环保有限公司承建并运营,烟台市城市管理局和市环卫处负责监管,30年期满全部设施无偿移交政府。“垃圾处理进入循环经济阶段。”颜士全说。YMG记者杨春娜通讯员林海清摄影报道
控制中心内,焚烧发电过程全程监控。
新闻推荐
昨日,受强冷空气南下影响,烟台市迎来大风降温天气,最低温度只有10℃,出行市民纷纷加厚衣物。在海滨,大风裹挟巨浪涌上海岸,引来不少游客和市民近距离观浪...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