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总会成立之初,“慈善爱心桥”救助项目在晚报上正式启动,7年来,众多的白血病、尿毒症和小儿心脏病贫困患者经晚报报道,唤起了社会爱心人士捐款,使贫困患者得到救助,生命得以延续。
2006年,烟台慈善义工队伍率先在山东兴起,从第一时间在头版头条登载义工招募消息,到号召慈善义工开展服务活动,再到慈善义工的典型宣传,晚报组织了数不胜数的新闻报道,助推烟台慈善义工成为全国、全省典范。
2010年,晚报与市慈善总会联手,推出了“温暖烟台”活动,连续三年在晚报平台上打造成品牌,广泛传播了慈善文化,使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慈善互助精神在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慈善事业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崇高事业,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加快发展烟台市的慈善事业,离不开《烟台晚报》积极参与和鼎力相助,让我们“携手慈善,共创和谐”,为创建全国慈善城市增光添彩。
———烟台市慈善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鲍寿庆
下午,端一杯茶,读一份报,不为别的,只为打开《烟台晚报》,看着那一个个方块字生动地描画出一天的新闻逸事。
退休后,身边的事和人突然就少了很多,生活突然空了起来,让习惯忙忙碌碌的我不知所措起来。这时候,身边多了一个新朋友———《烟台晚报》。喜欢那些贴近百姓生活的趣事,喜欢那些实用的生活妙招,喜欢那些清新有朝气的文字,喜欢晚报那平实真切的报道,更喜欢《烟台晚报》的办报方向。十多年过去了,《烟台晚报》由四版变多版,由黑白变彩色,报纸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真可谓一报在手,可尽知天下事,真心希望《烟台晚报》天天在握。
———芝罘区翠苑小区9-1-20李春勤
看书、读报,从2004年就业至今,这两件事一直陪伴在我左右,如今,我最爱的晚报已经20岁了,20年岁月,我们身边的晚报早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之于我的重要,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
我是个不爱上网的人,但不上网并不表示我不知道国家大事和烟台小情。最喜欢的生活,就是每天忙完了一切,在睡前,翻开那一页页有着墨香味道的晚报,一页页品读。一份晚报,囊括了所有我想知道的最新鲜的新闻,所以即使不上网,我也可以在办公室里与每位同事高谈阔论,然后看着同事惊异的眼神,转身窃窃自喜。
我爱晚报,就像爱这所城市。祝福你,我的晚报。
———开发区金城小区陈芳
作为在外地求学的烟台学子,放假回家,每天都会习惯性地买一份晚报,了解烟台发生的大事小情,这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在几乎人手一只智能手机的现在,读报似乎成了一件过时的事,但作为读者的我们,还是喜欢在报纸的字里行间享受阅读的乐趣,喜欢晚报传递出的那种人情味和对城市细节的关心。晚报创刊20年,是和烟台、烟台人一起走过的20年,20岁的晚报正年轻,希望这份属于烟台人自己的报纸能够越来越好,充满活力,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莱山凤凰小区王晓超
20年前,老母亲曾在现在的振华购物中心天桥下卖晚报。那时晚报真是晚上才出报,一天四个版,卖晚报是一件很时髦的事情。有一次下雨,母亲在天桥下面叫卖“晚报、晚报”,当时有点心酸,因为年纪大了,后来父亲就不让母亲再去卖晚报了。这也是一段情,持续了20年。对于很多烟台人来说,晚报陪我们走过了20年,对它的感情已经融到了骨子里。如今,看着它长大,看着它努力给市民带来最新鲜的新闻,看着它邀请国内的顶尖高手打造唯美的版面,就像看着身边的一个老朋友,每一天都有新鲜的面孔。烟台晚报是烟台人的老朋友,希望你能永远陪在我们身边,记录烟台人的精彩生活。
———芝罘区翠苑小区龙丽华
2010年4月,我不幸患上了尿毒症,住了近两个月的医院。住院期间老婆怕我孤单,就在医院门口给我买了一份《烟台晚报》。因为我特别爱看新闻,关心国内外大事,医院病房又没有电视,看晚报就成为我住院生活的精神食粮。第二天,我就叫老婆又捎了一份晚报回来,从此,我就再也离不开晚报了,每天的新闻以及国家对我们贫困家庭的优惠政策等,都是从晚报中获知的。
现在,每周三次的透析,每次四个多钟头,全都是晚报陪伴着我。透析过程中有时心慌、焦虑,我就看晚报,让心情放松。
两年来,感谢有晚报的陪伴,感谢晚报支撑了我的精神。衷心地祝愿《烟台晚报》越办越好,越来越贴近百姓,贴近生活。———牟平区嘉日花庭姜格庄楼三单元曲竹涛
1994年5月初,我出差丢了钱包,来到大连火车站时我已身无分文,万分焦急时,我拿出途经烟台时买的几份《烟台晚报》坐在候车大厅读起来。“你好!能借你的报纸给我看一会儿吗?”一个像我一样20多岁的男青年望着我说:“我是芝罘区的侯涛,也是《烟台晚报》的读者,好久没有看晚报啦!”熟识的烟台口音、相近的年龄、共同的爱好使我们越聊越近乎,让两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转眼成了兄弟。侯兄弟热情地邀请我到车站附近的饭店饱餐了一顿,还掏出200元钱塞给我,帮我买了船票,并把我送到开往烟台的轮船上。
时隔18年了,至今想起当年这段异乡奇遇,我还是感到有些不可思议。《烟台晚报》似乎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让烟台人一看就倍感亲切,不管身在哪里,这份报纸就是家乡的旗帜,凭此就能找到朋友,得到帮助。
———栖霞市杨础镇衣家庄村王荣强
记得第一次接触《烟台晚报》,是很小很小的时候。偶尔有一天,爸爸下班回家带回来一份晚报。那时候的我,虽然认识的字不多,但勉强能读懂。爸爸见我喜欢,就每天下班后买一份晚报回来。那时的晚报每天只有一张,依稀记得最喜欢读的就是上面的散文。现在想来,我就是在那个时候打下了文字基础。
中学时期,开始给晚报投稿。那时候,总是用方格稿子,整整齐齐地誊写清楚,装在信封里,郑重地寄出。隔段时间,便会有稿费单子送来,爸爸妈妈会仔细地将刊有我文字的报纸收集起来,锁进抽屉,不时拿出来炫耀一番。
2007年7月21日,我与相恋4年的男友步入了婚姻殿堂。婚礼当天,我们突发奇想,自己主持了我们的婚礼。第二天,《烟台晚报》刊发了一整版关于我们婚礼的新闻,上面配了四张婚礼现场照片。当我们接到亲戚朋友们看到报纸打来的电话,那种幸福无以言表。
眨眼间,与《烟台晚报》已经携手20年了。20年朝夕相伴,20年的深厚感情,因为晚报,生活更精彩,希望《烟台晚报》越办越好!———烟台嘉禾乐天全球家居采购中心孙丽娜
一直以来,我以为感动只是大灾大难后,才会出现的一种感觉。但是在我平凡的行医过程中,看到《烟台晚报》一次次参与对困难家庭的救助,这种危急时刻体现出来的大爱每每总让我感动不已。
我在毓璜顶医院泌尿外科工作的二十几年里,每年都在与《烟台晚报》做着“亲密接触”:《拾荒母亲捐肾救子》、《患尿毒症的男孩靠透析维持生命,农民父亲毅然决定“捐肾救子”》、《山东首例丈夫捐肾救妻手术成功》、《爱妻邓俊莹为盲人丈夫换肾成功》、《千人签名支持器官捐献人间大爱真情演绎》……当每一个困难家庭的出现,总有晚报那充满大爱的忙碌身影。而帮助他们的每一篇报道,都有我的亲自见证。我记得非常清楚,每一次当《晚报》刊登出需要帮助的患者时,见报当天,总会有一批批的爱心人士来到医院,将一笔笔善款轻轻放在这些患者的病床床头,而这种大爱亲情、救死扶伤,总会第一时间将一名名生命垂危的患者从生死线上抢救回来。
在下一个20年,我愿与晚报一起携手,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患者,也祝福《晚报》,传递更多的大爱、阳光、温暖和信心,以新闻的力量推动港城,再创辉煌。
———毓璜顶医院泌尿外科主任、
器官移植中心主任高振利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徐睿通讯员林宏吴磊)中秋节即将到来,为确保节日期间食品质量安全,栖霞市工商局召开了月饼市场食品安全专题会,辖区各大超市的代表参加了会...
栖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栖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