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县整区域扶贫开发催绽幸福花
本报记者 沈丽莉 通讯员 石颢
“吃沟垴水、种低效田、过穷日子。”这是宁县“一缘两边三川”区域乡村群众前些年生活的客观写照。如今,这种情况已被“走柏油路、吃自来水、种高效田、唱和谐曲”所取代。
一缘两边三川(一缘即子午岭林缘区;两边董志塬、早胜塬边咀稍地带;三川即九龙河、城北河、马莲河川区)区域,被宁县确定为扶贫开发整体推进区域。数据显示,2007年宁县这一区域的农民人均纯收入1020元,按照当时1196元的贫困标准,属绝对贫困人口。“多亏整区域扶贫开发,让一缘两边三川区域内的144个贫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宁县扶贫办主任邓康宁介绍说。
“孤岛人家”今不见基础设施获改善
每日清晨,70岁的高金强老人都要沿着门前柏油路来到庄前的富民桥上散散步。看着从桥上过往的行人车辆,高金强总是感慨万分。他的家,曾和湘乐镇莲池村安子组的33户人家一样,居住在被乡亲们唤作“孤岛”的山沟里,过着“煤油灯照明、深沟里吃水、出门不爬山就过河”的日子。尤其每逢洪期,过不了河,有急事的乡亲只能看着滔滔河水干瞪眼。因此,修一座桥,成为安子组群众祖辈的迫切渴望。
2008年初春时节,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经实地调研后,将一份《关于新建莲池村安子组富民桥和易地搬迁扶贫安置小区的立项报告》上报到有关部门。经过3年的论证、审批、建设。2010年,一座富民桥跨河而建,更让高金强和安子组33户人家高兴的是,他们搬居到平川里的易地搬迁扶贫安置小区,且打理上了年亩收入在2万元以上的设施瓜菜产业。
安子组只是宁县受益于整区域扶贫开发的900多个村民小组中的一个。在近5年的整区域扶贫开发建设中,宁县新建新农村小康示范新农宅区3880套,搬迁像安子组一样的“孤岛”农户3880户。打小电井9800口,安装自来水管线117公里;新修村组道路572公里,解决了该区域内12.7万人的吃水和行路困难。2011年,该区域内农民人均纯收入3701元。
特色产业铺财路脱贫致富奔小康
走进湘乐镇庞川村农民孟来锁的新家,现代化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他说,以前他们以外出打工挣钱为生,如今在政府扶贫开发政策帮助下,都种植设施瓜菜,外出务工的人少了。
一缘两边三川区域盛产果品、瓜菜和苗木,但长期以来农民形成的粗放经营,每亩收入不足千元。宁县按照“塬果、川菜、整区域草畜和劳务”的产业布局,着力引导农民开发特色产业,优化产业布局。5年来,扶持该区域栽植果树,种植牧草,引进良种家禽,发展设施绿化苗木,目前已有16.25万人脱贫致富。
在今年的“双联”行动中,庆阳市食药监局“双联”工作组按照庞川村实际情况,制定了发展中草药种植的规划,据了解,该区域已有45个村制订了致富规划并将逐步实施。
“是非村”变“标兵村”
盘克镇前渠村多年前由于出行难、吃水难和挣钱难等问题,先后引发了多起村民集体上访事件,曾被当地群众称为“是非村”。可近几年来,这个村转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文明村和致富标兵村。
“前些年我们村许多村民之所以上访,症结在两个字,穷字和闲字,没处去挣钱就闲着,闲着就拨弄是非。近年来,通过实施扶贫开发项目,住在山上的村民搬居川里,路通、水通、电通,苗木产业和养殖肉羊产业也壮大起来了,大家忙着赚钱过好日子,是非村、上访村的帽子也就甩掉了。”村党支部书记马宁元的话,道破了这一嬗变的原因。
近5年来,宁县整区域扶贫开发合力攻坚,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的同时,高产稳产农田建设、经济林果种植,草畜产业开发,增收门路日益拓宽,积弱积贫的穷山村逐步变身充满希望的新农村。
新闻推荐
本报宁县讯(记者先朝阳 通讯员杨强张建林)金秋时节,宁县大地项目建设遍地开花,工地一派繁忙景象。至今年8月底,宁县已开工项目282个,完成投资96.99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投...
长宁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长宁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