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宇鲲
深秋时节,宁县北川千亩设施果蔬示范生产基地,吸引了当地和平凉等地成千上万干部群众观摩学习。这一重点项目,源于宁县农发项目的建设,900万元的财政投入,2100万元的民间融资,让1050亩河滩地的年亩均收入由700元提升到了2.2万元。
10月20日,记者来到宁县盘克镇采访。罗堡咀村的果园大户胡元宁是农发项目受益者之一,他乐呵呵地说:“3年前靠天吃饭,果园需水时,天偏不落雨,只能眼睁睁望着果树受旱减产。农发项目实施以后,果园需要浇水时,拧开开关就成!我家10亩富士苹果园,2009年前亩产4000斤,2010年装上提灌后,亩产9000斤。(转4版)
(接1版)去年收入23万元,就目前市场行情,今年收入25万元是没有问题的。”
盘克镇党委书记赵渊告诉记者:“目前,在盘克塬区像胡元宁这样一年靠苹果收入10万元以上的农户有147户,占塬区总农户的12%。这是实施农发项目结出的硕果。”
据了解,宁县将农发项目60%的资金用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上,并构建信息传输等科技服务体系,以测土配方施肥、丰产果园管理、日光温室高产栽培等新技术为内容,培训农民5.12万人次,助推果品、瓜菜、草畜等特色产业转型跨越发展,使全县25万乡村群众受惠。
提起农发项目的资助,庆新果业的李守业有说不尽的话。2004年以来,有了农发资金的扶持,庆新果业开展了厂房改建、恒温库增容等项目,使一个只有几间棚子的小厂,成为集果品储藏、加工、营销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
“在全县农发项目区,靠果园、棚室果蔬、种草养牛养羊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农户多达10515户。”宁县农发办主任胡兴怀介绍说,农发项目在扶持川区设施果蔬生产中,引进了圣女果、豫艺农研辣椒等38个果蔬新品种,年均种植设施化果蔬1.4万亩以上,总收入1.39亿元。目前,川区一年三作的设施果蔬生产格局已经形成。
如今,“宁州”牌富士苹果、“晓园”牌西瓜、“绿仁”牌神虫菜、东紫牌早胜牛、宁州牌肉羊……一系列农发项目逐步成为当地村民致富的主要产业。目前,农发项目扶持产业化项目10个,带动5.56万户农民依靠种植和养殖增收致富。农业产业化渐入佳境,农产品加工规模从小到大,加工层次从粗到精,企业实力由弱到强,实现了产业企业和农户双受益、双发展。
新闻推荐
本报兰州讯(记者陈泳)记者在省林业厅了解到,甘肃省“天定高速通道绿化工程建设项目”、“庆阳市华池林业总场乔川三北工程项目”、“宁县湘乐镇南义乡三北工程建设项目”近日被国家林业局三北局授予...
长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长宁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