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宁县县城 本报通讯员 张建林
本报记者 吴梦寒
仿佛是一夜之间,宁县地下发现了大量煤炭、石油等资源。睡在一个“聚宝盆”上,宁县也在雄心勃勃地规划着推动工业实现突破。但是经济提速,并不意味着要以生态为代价。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宁县把目光从当下投向未来,围绕着资源、土地、森林做了一次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
对此,宁县县委书记马斌说,这是一次意义深远的选择,也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后发赶超的必由之路。我们绝不能走边开发边污染的老路,而是要实现人与自然,资源与环境的最大平衡。毕竟一个地区的发展,最终要看长远。
产业杠杆撬动绿色投资
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么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绿色,就是生态文明最显著的标志。
9月初,走在宁县,从董志塬到马莲河,青山如黛,绿水迢迢,碧空澄澈。
看到这样的美景,谁能想到,这里曾由于滥垦、滥伐、滥牧,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荒山秃岭与日俱增,水土流失不断加剧。到1980年时,绿化率只有10%。清初诗句里的“雪消门外千山雪、东方风来满目绿”,变成了“风起烟八丈、种子满地翻”。宁县,成了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生态之忧和发展之困,没有谁先谁后。老百姓的钱袋子和山川秀美的“绿被子”,不是谁更重要而是要怎么同步的问题。
宁县一方面紧紧抓住“天保”、“三北”、退耕还林工程的国家机遇,全民动员,植树造林,封山禁牧,见缝播绿。另一方面,则大力发展推广林果产业、草畜产业、林下经济,用产业撬动绿色投资。
9月6日,宁县湘乐镇方寨村万亩文冠果基地,100多万株文冠果苗漫山遍野。
“说文冠果,好多人不知道,可一说木瓜瓜,老百姓都知道,山里野生的很多。耐瘠薄、抗干旱、耐盐碱,适应性强,非常适合我们这里种植。”县林业局林业技术推广站站长王恩智说。他告诉我们,木瓜瓜是优良的生物柴油原料。而生物柴油是21世纪最有希望的可再生的绿色清洁能源,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说起文冠果的经济效益,王恩智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两年生文冠果亩产可达200公斤,5年亩产就可以达到500公斤。按最低价每公斤20元计,亩产值可达5000元。现在基地建设,是由县里引进的甘肃中民宝润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资金和苗木支持,技术指导由县林业局负责,果品成熟由甘肃中民宝润新能源公司提供技术和苗木并保价收购。目前,全县累计在湘乐、春荣、南义等乡镇建设文冠果能源林基地8.6万亩。
而在盘克镇的苗木基地,已经成为村民的“聚宝盆”。前渠村村民马宁元与街东村村民段怀宁、郝湾村村民张鹏涛这几年合种油松47亩。当初总投资8万元,3年后已经变成了32万元。现在,全镇10%以上的农户种植绿化苗木,规模较大的有30多户,总种植面积近15300亩。
有了经济效益,村民们的积极性也高了。苹果基地、果菜间作、林下经济,形式多样的“林产业”,富了山村,绿了河川。如今,“三八林”“青年林”“纪念林”遍地开花,“林业生态小镇”鳞次栉比,乔、灌、花、草立体绿化,山、水、田、路综合治理。全县的绿化率已经从10%上升到了38.781%,11个乡镇187个行政村达到了“林业生态小镇”标准。
殡葬新政破解土地难题
土地,是生存之本,发展之基。但由于千百年来的丧葬风俗,一些地方渐渐“青山白化”,耕地告急。宁县也没有例外。这些坟墓,一步步蚕食着宝贵的土地,逼近耕地红线。
殡葬改革势在必行。但这“几千年来第一难事”如何破冰?今年4月,宁县出台了《宁县殡葬管理办法》和《宁县殡葬管理改革和集中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把建设村级公墓和集中安葬区作为推进殡葬改革的突破口,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公益性公墓与经营性公墓并存的原则,统一规划,集中建设,节约用地,规范整治,破旧俗,立新风。
同样是“入土为安”,这样当然节约了土地。但是,迁坟还田,哪能一帆风顺?
风水不好、环境不好、修得不好,老百姓就不会认可你。县、乡、村各级想了不少办法。在规划上,县里要求高起点,坚持经济实用、生态环保,场地平整、道路通畅,设施齐全、绿化达标。在选址上,坚持因地制宜、保护生态、节约土地、公益服务,重点选择远离居民区、公路和村庄主干道的荒山、荒坡或者无法耕种的贫瘠地、废弃耕地和旧庄基。
效果好不好?9月5日,穿过气派的大牌坊,我们来到焦村乡长官村卧龙岭陵园。这里群山环抱、山清水秀、一派葱茏。这座陵园就是村里刚刚建成启用的,占地140亩,总投资78万元,栽种绿化苗木6200株。在墓园里的开阔地,还修建了一座公祭台和几座凉亭。
乡长朱世辉告诉我们,为了这座墓园,长官村先后4次召开群众大会听取各方意见,还组织群众外出参观考察。慢慢地,很多群众根深蒂固的旧观念开始发生转变。村里还以奖代补引导。10年以上的坟,迁一座村里给补助1000元;3—10年的,迁一座给补助1500元;3年以内的坟迁一座补助2000元。为了表示对逝者的尊重,村委会帮着家属组织祭奠仪式,送上花圈寄托哀思。这样很快就赢得了老百姓的拥护。目前,全乡已经有62座旧坟进行了搬迁,新丧人员全部都入园安葬,耕地里再也没添新坟。
县上还一直坚持充分尊重民意,实行村民代表自治,统一规范管理,有序合理利用,公益化运作。各村组成立了以群众代表为主体的殡葬管理委员会,落实了专门管理人员,负责公墓区日常维护并监督新丧人员进入公墓区埋葬。
说到太昌乡刘堡村公墓的特点,乡长张丽萍用了这样几个漂亮的句子:“后环青山,前抱绿水,面向泾河,背靠董志塬。”这块风水宝地可是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础选定的。太昌乡刘堡村58岁的村民王双军说,这块地风水这么好,谁不想往风水好的地方迁坟呢。
目前,宁县257个行政村,基本实现了村级公益性公墓区全覆盖。已平整搬迁坟墓3968座,新丧810名人员已全部安葬公墓区。平坟还田,一下子就“省”出了875亩土地。
“宁和天下”打造一个5A级的梦想
有人说,生态文明建设,就是站在文明的高度上来审视发展的轨迹。只有当人们从自然“统治者”的角色,回归到“守护者”的角色,生态才会真正文明起来。
在宁县,县委书记马斌一直在讲“平衡”。比如,“猪—果—沼”“羊—果—菜”构成了天地人畜的生态平衡,再比如,城乡统筹同步发展是平衡,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相协调也是平衡。这都是自然界最重要的法则。
这让我想起宁县的宣传语:“宁和天下,县美如画。”这“和”字,是宁县对未来的选择,“美”字,则是宁县人的追求。
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在资源开发的同时,宁县按照“边开发、边治理、谁开发、谁治理”的原则,严格执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项目建设与环保设施同时设计,同时开工建设,同时投入使用),对重点部位和环境敏感区域实行驻场监督,对钻井、试油、试采等作业环节实行全程监督,落实了含油盐硝分离、清运,钻井泥浆池全部无害化及固化处理,试油废水进管等环保措施,油区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得到有效遏制。
县上还计划用3年时间实现全县农村环境整治。对外树形象,对内改乡风,大环境抓绿化,小环境抓整治。全力打造以西区小康经济示范带和宁长二级公路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带,按照种养业互促、种养加工一体化、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原则,逐步实现“三村一化”和“五化”标准。“三村一化”,是指树立小康示范村,打造农业科技村,带动全县新农村,促进城乡一体化。“五化”,是指产业规模化、基础完善化、村庄靓丽化、乡风文明化、整区示范化。
现在的宁县,“羊—果—菜”“猪—果—沼”等循环农业已不再新鲜。果菜、果瓜、果药、果豆、果薯等间作套种模式,也在宁县遍地开花。太阳灶、温室养畜、畜便入池、沼气增温照明、沼渣施肥等循环农业新技术,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2011年,宁县还引进了庆阳中盛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建成废旧农膜塑料回收生产线5条,每年可回收废旧农膜及塑料制品1.4万吨。这样一来,全县的“白色污染”都能被它“吃”下去。
县委副书记、县长侯昌明一直有一个想法,那就是要把宁县打造成一个5A级景区。其实,这并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只要做好一道加减法,那就是再加点绿色,再减点污染。长此以往,就大有希望。
新闻推荐
咸辉在宁县宣讲党的十八大精神时指出 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本报宁县12月14日讯(记者先朝阳)党的十八大代表、省委常委、副省长咸辉今天深入到宁县,为全县机关党员干部作了党的十八大精神辅导报告。咸辉强调,要把学习宣传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不断引向...
长宁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长宁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