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梦寒
通讯员 石颢 张建林
“过去忙乎一年,6亩地满打满算净赚不到2000元。现在把6亩地租给公司,一年净赚3000元不说,给公司打工还赚5000多元哩!”宁县盘克镇农民王吉庆乐呵呵地说。
和王吉庆一样,3年前,春荣乡苏城村农民马兴年,就把土地租给宁县荣欣瓜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他和妻子开始在县城设摊贩卖。“过去我家种地时的年人均纯收入1200元,把地出租后这几年的年人均纯收入8500元。”马兴年说。
他俩的话道出了土地流转给宁县农民带来的好处。既当“地主”,又当工人,土地流转让农民摆脱了传统小农经济的枷锁。宁县农牧局局长张文蕃介绍,2009年开展土地流转以来,全县已有4万多农民离开了土地,50%的外出打工,20%的经商或从事二、三产业,30%的就近给租赁他们土地的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务工。近3年来,他们年均除获得每亩土地流转的500元以上的收入外,从事其他产业的人均纯收入达7500元以上。
而另一方面,土地流转释放了土地的活力。近年来,宁县以转包、出租、互换、入股、转让、转租6种模式流转土地15.6万亩,占总耕地的16.4%。集中起来的土地,加快了特色产业的连片规模开发,优化了农业结构布局,促进了农业科技的升级。
九岘村张新合、槐树庄村王新宁等10名村民联合承包了川口村耕地1000多亩种植香紫,昔日种粮亩收入不足200元的川台地一举变为亩产值千元以上的高效田。湘乐镇庞川村农民张建华转包本组6户农户30亩耕地,连片种植棚室瓜菜和花卉,带动全村种植500亩,亩年均为农户增收1.32万元。
宁县荣欣瓜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苏城村党支部书记马宏辉算了一笔账:合作社租赁本村310亩土地后,以“农超对接”模式,规模开发设施化瓜菜产业,使每亩土地效益连续3年来年均在1.12万元以上,这是之前单个农户经营土地收益的15倍。
同时,随着土地流转进程的加快,宁县各类农字号企业、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发展壮大。目前,该县利用土地流转已经建成了新庄镇5万亩苹果、焦村乡3.5万亩西瓜等8个万亩专业乡镇、良平乡三乐村养猪、盘克镇岘头村养羊、春荣昔沟设施化瓜菜等专业村43个。全县的“塬面苹果、川区瓜菜、全县养羊”的农业结构布局已具雏形。
全县还相继建成33个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园区内良种覆盖率达100%,主要农作物新技术应用率均达90%以上,农业科技覆盖率达95%。日光温室高产栽培、牛羊胚胎移植、有机质无土栽培、循环农业等一批新技术在全县得到大面积推广。
新闻推荐
本报宁县讯(记者先朝阳通讯员尚晓伟)日前,王孝锡烈士纪念馆在宁县正式开馆,并向公众免费开放。据统计,纪念馆免费开放第一天接待游客达600多人。王孝锡1903年2月18日出生于宁县太昌乡西壕村的一个农民...
长宁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长宁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