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地理风貌,多元的民族构成,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了珙县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艺术。位于珙县县城的农耕文化传习馆,面积多平方米,由传统农耕文化大讲堂、珙县芙蓉书院、川南农耕农具展示厅、蜡染传习室、贡茶传习室、麦秆画传习室、民间绝技曲艺以及特色饮食(猪儿粑、豆腐干等)、服饰(苗绣)等传习室组成。农耕文化传习馆因活态传承发扬民间文化艺术引起人们关注。
近日,珙县农耕文化传习馆举办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展示和传授技艺活动,身怀绝技的珙县民间艺人让人们现场感受了传统民间工艺的魅力。
◆ 苗族蜡染:古朴与现代的交融
蜡染,古谓之蜡缬,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民间传统印染工艺之一。据史载,早在秦汉时代,勤劳智慧的苗族人民就已掌握了蜡染技术。岁的熊宗会是珙县苗族蜡染传人,在豆蔻年时与蜡染蜡画“初次邂逅”,便从此相伴,并一直传承。
见到熊宗会时,她正安静地坐在农耕文化传习馆“蜡染传习室”里制作蜡染。蜂蜡和石蜡在高温的熔蜡锅里融化成一缕缕青烟,熊宗会手握蜡刀,在熔蜡锅挥指一蘸后便在白棉布上勾勒出了自己的“蜡染情缘”。
“珙县苗族蜡染以蓝白二色为主调,也常与挑花、补花相结合,一般是先染后绣。蜡染的制作过程很简单,首先将蜡刀沾上融化的蜂蜡,然后在白色的棉布上勾勒出图案,等待蜡封以后,再对其上色。经过两三个小时染色、上色,最后再将染好的布料放入热水中,将蜡烫化即可。”据熊宗会介绍,蜡染的最重要的工序是画蜡,制作一块蜡染最重要的就是掌握好蜡的温度,蜡的温度掌握好后,染出来的效果就比较美观。
作为珙县苗族蜡染传人,熊宗会将蜡染技艺不断挖掘、创新。她将传统蜡染的布料换成了棉布;重新设计了小蜡刀,便于刻画更加细腻丰富的图案;传统的明火熔蜡锅改为小巧易携带的电控熔蜡器;设计的图案保留了苗家文化的图案和符号,再结合现代人的审美喜好加以融合,符合了现代人的生活需求。
熊宗会不仅全身心投入到蜡染技艺的传承中,还经常现场教大家制作蜡染。她说,“这种起源于秦汉的手工艺,是苗族的珍宝,更是中华民族古文明的一部分,要世世代代相传下去。
◆ 手毽:“手上功夫”魅力独特
川南苗族手毽起源于唐宋时期,据传,它是苗族人在播种水稻时,受扔、接秧苗的启发而来,是苗族同胞农闲和节假日在院坝开展的一项娱乐表演活动。
岁的马开美是珙县苗族人,对苗族手毽的制作可谓手到擒来。
一筐针线、一团玉米壳、一把鸡翅毛,心灵手巧的马开美坐于桌前,手中就忙活开了。剪切精选的玉米壳进行包扎,外用绣花布和花边包裹装饰好,细针密线缝合,“毽托”立马成型。再在“毽托”上分向插上三根长短适中、漂亮美观的鸡翅毛,至此,一个手毽就算做成了。
“我从小就打手毽,以前只要是过年过节,家里杀了鸡,大人就用玉米壳和鸡翅毛做成手毽,然后我们就一群小伙伴就开始玩耍。”马开美说,做手毽、打手毽,玩的就是手上功夫,特别是打手毽,由两人对打,接着并挡回对面,算是有惊无险;假如接送失手,手毽落地,便是自己失分,对方得利。
马开美说,过去,苗族手毽只是一种娱乐表演和社交方式,没有比赛性质,苗族男女青年们大多就是通过这种方式物色对象、谈情说爱。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手毽活动的方式也在不断改变,逐渐成为了具有很强体育竞技功能的运动项目。据了解,珙县率先开发和推广竞技手毽,在最近三届四川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手毽均作为表演节目参加。在四川省第十四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手毽首次作为正式比赛项目,共有8支代表队、名运动员参赛。设男女单打、男女双打、男女混双和团体赛。手毽在竞技花样上,有“杀球”、“拦网”、“手身并用”、“手足并用”等技法,不仅具有观赏性,而且具竞技性和健身功能。
“能把我们传统的民族活动传承发扬下去,我特别高兴。”马开美说,苗族手毽是珙县的民间艺术文化,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 麦秆画:平凡麦草的华丽变身
一只雄鹰在悬崖上傲然屹立,油光水滑的羽毛发出柔和的光色;一只红嘴绿鹦哥娇俏地立在枝头,鲜艳的羽毛如同华丽的绸衣……很难想象,这些栩栩如生的作品竟然是由一根根麦秆制作而成的,这就是宜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珙县麦秆画。
麦秆画这项民间传统工艺,已在珙县地区流传千年。麦秆画的制作过程非常繁复,从田里收集来的麦秆要经过熏、蒸、漂、刮、推、烫,以及剪、刻、编、绘等多道工序,根据画面需要进行剪裁和粘贴成画。制作的时候要依麦秆本身的光泽、纹彩和质感,创作出既古朴自然又高贵典雅的人物、花鸟、动物图案用作家居装饰。近年来,珙县民间艺人还采用麦秆画嵌入瓷器和酒瓶等工艺,大大提升了麦秆画的价值,作品远销国外。
为把这一僰人流传下来的手工制作工艺更好地发展下去,珙县麦杆画技艺的第四代传人李德芬工作的珙县慧多手工艺品加工厂已经培训了上千人学习麦杆画技艺。
“一般正常学习2个月基本能学会,3个月能出成品,描图、熨斗、烙铁,这些流程都是熟能生巧的过程。”李德芬说,麦秆画是纯手工制作的工艺美术画,各个工人的制作手艺各有不同,因此每幅画都是独一无二的。希望以后能够见到更多的新鲜面孔,制作出更多与众不同的新鲜作品。
◆ 珙石雕:石头之上“秀”精彩
珙石又名“墨玉”,是珙县独有的地方特产。珙石色黑泽明亮,质纯而细润,硬度较软,用手触摸有冰凉之感,属于一种藏量不多的稀有玉石,是制砚、制印和雕刻工艺品的绝佳材料。因其诞生的珙石雕刻,也是珙县地区的一种独特的手工技艺,目前被列入了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岁的张仁信老人是珙石雕民间艺人、传承人之一。凭借一双巧手,用不同型号的锉刀、锯子、钻子等工具,采用方雕、圆雕、镂雕、浮雕、线刻的技艺,张仁信在珙石上“秀”出《青松笔筒》《翠竹盆景》《九九归一》《皇家香炉》《九龙出海》《十八罗汉》等作品惟妙惟肖,形神兼备。
张仁信说,珙石雕和其他石雕工艺虽然表面同出一辙,但是在制作过程中还是有许多的门道。
“第一步是采石。一般呈灰黑、墨黑以及漆黑等色泽。捡起一块珙石,以小刀轻刮,石面油亮光滑且材质偏软的就是上品”。张仁信介绍,第二步工序泡洗则是用来除去珙石上的污渍和观察截面有无杂质。每一块珙石的天然造型都不同,泡洗后还要经过相石的步奏,根据石头的原型特点展开构思,因材施艺,依色取俏,形成奔放大气、细腻精巧、形神兼备的独特风格,以上种种完成后才能开始雕刻。
“珙石雕从制作上分为浅浮雕、深浮雕、圆雕等,其中圆雕的难度最大。雕刻完成后的珙石雕还需经过抛光润色,用细软的绸布反复打磨,使其表面光泽润滑。”张仁信说,制作珙石雕不仅需要耐心,还需要韬光养晦的过程,其实人和珙石雕也是一样的,在经过繁杂社会的不断雕刻后,只有不停地打磨自己,才可以保持本身的纯正。
晚报记者 李莉娜
新闻推荐
晚报讯“人行横道信号灯黄灯持续闪烁时,表示什么?”“我知道”“我知道”“我知道”,此起彼伏的声音瞬间在教室里热腾起来。这是珙县王家镇中学暑期留守儿童法治关爱活动期间一堂交通安全法规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