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家权
蚕桑产业是珙县产业脱贫、助农增收的主导产业。去冬今春,该县县委、县政府围绕***,强势推进,抓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把蚕业暨桑枝食用菌(香菇)产业发展作为农民增收的重点,坚持特色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今年,产业扶贫效果初显,春蚕生产呈现发种增加,单产、质量、均价创历史新高,蚕农大幅增收的可喜局面。
增产增收 效益显著
今年,珙县春蚕生产发种46500盒,同比增长10.2%;平均单产达46公斤,同比增加0.8公斤;生产鲜茧达2139000公斤,同比增长28.1%;售茧均价达50元/公斤,同比增加8元/公斤;蚕农售茧收入达10695.0万元,比去年春蚕增收2751.1万元,同比增长34.6%;加上去冬今春桑枝食用菌(香菇)的新发展和桑园间套种等综合开发的增加,桑园流转龙头企业返利蚕农收入,蚕农蚕业综合效益比去年同期增收4200万元以上。仅春蚕生产就促进了全县从事蚕业发展的贫困户和蚕农户均增收2800元,全县农民人均增收127元。
多措并举 提质增效
今年年初,珙县县委、县政府与各镇(乡)党委、政府签订蚕业产业发展目标责任书,各镇(乡)把发展的目标责任具体细化到村社,把产业发展的扶贫任务、产业发展组织化建设﹑增产增收项目﹑蚕业生产设施建设和管理秩序的维护作为重要内容,进一步落实了对蚕业产业村的目标责任。
同时,加大投入,夯实基础。县上整合涉农项目资金,镇(乡)、村社和农户自筹,对蚕区现代蚕业基地路、水基础设施建设、蚕棚、蚕台新建改造、小蚕共育室建设、新栽桑等项目共计投入蚕业产业发展资金2850万元。全县完成新栽桑1800亩,建设小蚕共育室28间,室外养蚕大棚808间,推广桑枝伐条机31台。进一步夯实了增产增收的基础。
针对蚕业市场放开的新形势,珙县蚕业产业化发展领导小组积极推进桑园流转的改革措施,让龙头企业与蚕农结成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加强对产业和蚕农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经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现已签订桑园流转的农户8336户,签订合同比例98.04%。
人均两亩桑 脱贫奔小康
春蚕生产增产增收的突出成绩,更加凸显了珙县蚕业的比较效益。沐滩镇中山村支部书记熊兴信是一个典型的蚕业家庭农场,既养蚕共育,又大力发展桑枝食用菌,全年蚕业综合收入达95万元。他给村民们算了发展蚕桑的账:按全县四季多批次均衡养蚕,每亩桑园平均养蚕3至4盒,四季蚕茧均价每盒种收入2000—2500元,单蚕茧收入即可达6000—10000元,若再增加桑枝食用菌(香菇)发展,每亩桑可生产食用菌600个菌袋,每个菌袋综合收入7元,可增加收入4200元,每亩桑园综合收入可实现10000—14000元;人平两亩桑, 一个家庭6—10亩桑园,收入可达6—14万元,只要人勤劳,就能脱贫致富。
珙县以蚕桑作为家庭收入主要来源的一大批职业化蚕农正是“人均两亩桑,脱贫奔小康”的真实写照。
珙县现代蚕业的发展,正逐步将珙县蚕区打造成现代农业“万亩亿元”示范区。蚕桑产业让珙县农民在产业发展中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蚕区产村相融的格局,蚕业“银珠新村”,“幸福美丽新村”正不断涌现。
新闻推荐
资源量3万亿方 2020年产能70亿方 宜宾地下有宝 “芳名”页岩气
兴文页岩气项目投产(资料图)筠连县页岩气勘探现场(资料图)◎宜宾晚报记者江华2012年8月14日中午,珙县上罗镇汉村2社村民徐泽莲打开燃气灶做饭炒菜,蓝色的火焰“扑哧”一下腾起老高……半来个小时后,四菜...
珙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珙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