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不及头发丝粗细的1/20,这般微乎其微的颗粒物是怎么监测到的呢?3月10日,记者前往宜宾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用镜头拍下了PM2.5监测发布的全过程。
在站内一间工作室内,技术员李勇和他的同事正专注着电脑屏幕上的一组组数据。这些数据分别从市委(旧城片区)、市政府(南岸片区)、宜四中(旧州片区)、黄金嘴(天柏片区)、沙坪中学(临港片区)、石马中学(菜坝片区)各监测点自动传输过来的,每小时都要实时传输到省上和国家环境监测部门的数据平台上,而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每5分钟就要采集一次。
6个监测点均由站内的专业技术人员分工负责,他们定期不定期地到现场维护。数据传输工作交接好后,记者跟随李勇一行前往宜四中监测点。登上学校的楼顶,有一间封闭式的小屋。打开门一看,一个看上去像白色冰柜的箱里,安放着一台电脑。李勇点击PM2.5信息,一组组数据呈现于眼前。电脑上清晰地显示,当前PM2.5指数是46。“对比前面的数据差别不大,说明仪器没啥问题,空气质量也稳定。”李勇解释道,“刚下过雨,空气质量优多了。”
原来,PM2.5采集是通过空气泵从屋顶上空的管道吸入空气样品,经过滤较大颗粒后,再输送到管口一端的纸带上。空白的纸带不停地转动,管口不停地将空气中的PM2.5“打印”到纸上,再经过仪器的放射线检测浓度,就产生了科学的数据信息。与PM10监测比较,主要是检测空气污染物颗粒的大小不同。
检修维护中,李勇和同事一起,将快要用完的纸带进行更换,对管口进行清洗,而过滤纸也要换上新的。到达屋顶,李勇取下空气吸入管道擦拭一新,日常的维护工作总算完成。
晚报记者 江华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刘健赏山清水秀,观风过竹林,听小鸟轻唱。每个人心里都有这样一种隐居田野、乡村的田园生活愿望。当生活节奏匆促时,思维混乱,总想找一个清静之地,让心情放松下来,将心里的不愉快消化掉。于是,关闭手机...
宜宾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宜宾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