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曙峦
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县赵石畔镇驮巷村圪洞峁,王明厚、高生花夫妇成了这片陕北偏僻的黄土地上的名人。有媒体报道,他们是村里仅剩的两人,500多亩地随意耕种。一时引起全国热议。(4月13日《成都商报》)
据了解,他们所在的村其实还有5人长期居住,附近一两公里,也住着20多人。但这也仅有原来人口的十分之一,留下的多是年龄大的老人,50岁的已经算“年轻人”了,房屋空置、土地荒废,确是不争的事实。伴随着打工潮的兴起,大量的乡村变得“空心化”,但凋敝到圪洞峁这种地步,还是令人触目惊心。不难猜想,当坚守故土的最后一位老人逝去,村庄也就彻底消失了。没了村庄,广袤的土地必将荒芜,无边的乡愁也将无处安放。
众所周知,乡村是社会大格局的一部分,一个国家,无论城市多么繁华,若是乡村凋敝不堪,并不能代表整个社会的繁荣进步。具体到圪洞峁这个贫瘠的乡村,当年轻人自发地涌进城市并不再返乡时,当地政府理应有所作为让乡村成为能留得住乡愁的地方,让村民感受到家园的存在。而在此方面,琼海市的做法很值得借鉴。
2012年底开始,琼海市委、市政府将“不砍树、不占田、不拆房,就地城镇化”作为一条准则大胆探索。政府出资对镇村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升级、完善提升,在保留原有风貌的基础上根据各镇村特点,引导百姓发展特色产业;把村寨、河流、田野等用绿道、观光小径等方式串联起来,形成了一批特色旅游村,村民们因地制宜建起了农家乐、咖啡屋、乡村客栈、采摘园等。农民以土地入股、合伙经营等方式变身为市民,从单一生产性收入增加到经营性、财产性、工资性、生产性4项收入……
其实,在城镇化过程中,只要地方政府能够科学规划,并结合地方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富民富村的新途径,在悉心保护农村的地形村貌、田园风光和农业生态本色的基础上,才能让村民看到发展的希望,享受到家乡发展所带来的成果,进而留得住乡愁。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苏同敏郑栋一座座现代农庄拔地而起,一排排矮砧苹果映红笑脸,一幢幢设施大棚鳞次栉比,一片片油菜花海灿若金波……从三秦省内到塞上西北,从国内旱区到域外示范,杨凌示范区的农业科技正逐步走向...
横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横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