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玉江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对于中国人来讲,最大的困惑恐怕就是吃饭问题了。一日三餐,顿顿能够吃上吃饱普通的饭食,那就是最不错的生活了。至于白面、大米、粉条、鸡蛋、新鲜蔬菜、大肉之类的食品,是很匮乏的,只能在逢年过节时吃到一些,平时很难见到。就陕北地区而言,群众的生活更为困苦。苦菜、洋芋、酸白菜、糠窝窝之类的食物是家常便饭。是呀,填饱肚子就行,谁还再敢痴想那些所谓的美味佳肴呢?
我们那一带,位于子长、子洲、横山、靖边四县交界地区。到这些县的边界小镇,基本上都是三四十里的路程,最远也就是五十里吧。有的镇是每月农历“一、六”逢集,有的是“二、七”逢集。农人们每赶一次集,来回就是七八十里,又累又饿,十分辛劳。唉,没办法呀,家里的饭食不好,到了镇上又舍不得买东西吃,哪能有饱满的精神去赶路呢?为此,每逢赶集,人们头天晚上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第二天早晨天不亮就造饭。吃了饭,顺便再带上几张红高粱面饼子或糠窝窝头,便赶上毛驴,驮上需要变卖的东西,上路了。来回整整一天,饿了就吃一块饼子、啃几口糠窝窝头,渴了就顺便喝几口凉水。但就是不进食堂买一个馍馍和一碗饭菜去吃。
年少时,我曾多次跟着大人或独自去横山县的石湾镇赶集。一方面是为了图红火、看热闹;另一方面是想去新华书店看看书或给自己买一些小小的日用品。那阵儿,我是一名小学生,与那些斗大的字不识半升的地地道道的农民兄弟相比,多少还算是个文化人,甚至在老百姓眼里,就是一名知识分子。正是因为这一点,我很爱面子,不愿当着众位乡亲,尤其是与我同年等岁的那些年轻漂亮的姑娘们面前啃吃糠窝窝头。可是,不啃又不行呀!肚子可不认你这个账,它连一点儿面子都不给你。每到中午,干瘪的肚子就开始咕咕地叫开了,心里早已饿得发慌。这可怎么办呢?忍来忍去,思来想去,还是决定去镇上唯一的国营食堂买一点东西吃,多少填充一下那个“不争气”的咕咕乱叫的肚子。
那个年代,国营食堂的饭菜花样也很少,生意十分萧条,经营最多的饭食是粉汤和馍馍。一碗粉汤一毛五分钱,一个馍馍五分钱、二两粮票。能进国营食堂尤其是喝上一碗粉汤,吃上二两面的一个小馍馍,那真是太牛气了,会引来多少人的惊讶和羡慕!我鼓足勇气,“打肿脸充胖子”,战战兢兢地从衣兜里少得可怜的钱中,抽出两毛钱和二两粮票,下决心买一碗粉汤和一个馍馍,美美地吃上一顿。可是,当我将两毛钱和二两粮票递给窗口后那个肥头大耳的卖票人的那一刻,我竟然犹豫了。是呀,我是个农家子弟,家中姊妹多,父母又年迈力衰,家中的生活十分艰难。“二老”和我那朴实憨厚的亲爱的大哥,每次赶集上会,不管是春夏秋冬,还是刮风下雨,从不拿干粮,更不会进食堂、下馆子。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无论是父亲还是大哥,每次赶集回来的夜晚,精打细算的母亲总是坐在如豆的煤油灯下,听取他们“报账”。东西卖了多少?置办的货物又花了多少?必须要毫分不差地对上账。家中为了供我上学,荒废了我那至亲至爱的姊妹们的学业,而且决不允许他们乱花一分钱。眼下,母亲给我让我去镇上置办些手头急需要的学习和生活用品,我怎能铺张浪费,拿出他们的血汗钱去奢侈、耍大方呢?想到这里,我将伸出去的那只手又赶快缩了回来,紧紧地攥着那两毛钱和二两粮票,咽着刚刚引发食欲的口水,忍着饥饿,红着脸,埋着头,狼狈地离开了那个国营食堂……
一碗粉汤,一个小馍,现在看来不是什么,甚至不值得一提。可是在当年,在那个生活异常困苦的大背景下,是多么的丰盛、诱人呀!而且所谓的一碗粉汤,也仅仅是在一碗开水中泡了几根细粉,撒了一撮葱花,再夹杂些盐和醋;而一个二两面的馍馍,往往是玉米面和麦面混杂做成的两面馍馍。如果把当年的这种粉汤和馍端在我们现在人的面前,特别是青年人的面前,我敢断言,许多人会不屑一顾的!可是对于当年我们这些人来说,是那样的诱惑!直到现在,我还能够想起当年国营食堂所卖的那些香喷喷的粉汤和两面馍馍。有一次,我实在是忍不住了,就让妻子给我做了一碗烩粉汤,蒸了几个两面馍馍,我要再次品尝一下当年的那种味道。可是,尽管妻子精心地配料,认真地操办,但我吃起来怎么也感觉不到当年的那种滋味。至于两毛钱、二两粮票,现在更不值得一提,可是当年在我们的心目中,却是那样的值钱,那样的沉重!我所说的这些,只有过来的人才能够体验得到,才能够引起共鸣。
是呀,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和飞速发展,国家强盛了,人民富裕了,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温饱问题也早已解决了,吃饭再不是什么大问题了。当前,全国各族人民正在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发图强,不懈奋斗!抚今追昔,感慨万端!随记一碗粉汤,为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
新闻推荐
壁画上清晰绘着墓主人夫妇6人并排坐2014年年初,在陕北横山县,一场大雨将沉睡在地下六七百年的一座元代古墓冲了出来。这座元代古墓墓主人是谁,墓室内又有着怎样的故事?经过考古发掘,昨日,陕西...
横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横山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