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魏丽娟实习生刘娜报道9月17日,在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营养与饲料技术培训暨陕北白绒山羊产业发展战略研讨会期间,就绒山羊产业现状、榆林产业发展前景,记者采访了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田可川。
田可川主要研究绒山羊育种、分子遗传学及数量遗传学在育种中的应用等。绒山羊是我国一种独特的生物资源,其主要产品山羊绒,细而柔软、洁白如玉、手感光滑细腻,有“纤维宝石”和“软黄金”的美称。在我国,绒产业发展前景良好,羊绒总产量为9000至10000吨,约占世界羊绒总产量的50%,国内主产地在内蒙古、新疆、辽宁、陕西。榆林是全省养羊第一大市,自主培养的陕北绒山羊品种居国内先进水平。
田可川谈及绒山羊的发展,向记者指出了一条根本原则:既要保证发展绒山羊产业不破坏生态环境,又要增加农民收入。他向记者介绍,由于过去生态环境恶化,我国西部大开发保护生态的呼声越来越高,导致绒山羊的生存与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国家在进行绒山羊补贴时也慎之又慎。现在随着饲养方式的改变,他建议国家要多关注绒山羊产业的发展,推行绒山羊最低保护价,积极实施绒山羊补贴制度:如配种站补贴、退耕还林补贴等。榆林各部门也要争取政策支持和政府重视,建立陕北绒山羊良种补贴制度,为农户养殖提供扶持。
“所有优良品种要想发挥优秀的生产性能,都要一丝不苟实行精细化管理。”田可川建议,榆林在发展陕北绒山羊产业时,首先要持续进行遗传改良,拓宽人工授精的覆盖面。具体选择种羊时要倾向于父母代有较高产绒性能、纤维质地细、抓绒量高及遗传性能稳定的羊只。其次,舍饲养羊要吸收放牧补饲技术,科学调配饲草饲料,紧抓配种产羔、日常饲养、疫病防控各个环节,扭转粗放式管理模式,向标准化、精细化规模养殖发展。田可川认为,榆林的绒山羊发展只要充分把握保持生态环境的原则,坚持舍饲养羊,加快科技创新,转变发展方式,就能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王丹报道9月28日晚7时,位于榆林城区新建北路的探险岛4D动感影院迎来一批特殊的小客人,他们是来自榆林市儿童福利院的60多名孤儿。孩子们在这里免费观看了教育片《地震的回忆》《过山车》等...
榆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榆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