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安娜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卫生发展目标,也是“十一五”期间榆林市卫生事业工作的一个重心。
“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得了阑尾炎,白种一年田;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这些顺口溜曾是农民看病难的真实写照。如今,这种情景正悄然转变。
“十一五”榆林市卫生领域成绩惊人:榆林市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人均期望寿命从2005年的72岁提高到现在的72.5岁,孕产妇死亡率在43/10万以内,比2005年下降12%,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在15.5‰以内,比2005年下降38%,婴儿死亡率为13.8‰,比2005年下降30%。2007年开始全面推行了政府主导,以省为单位的网上药品集中采购。三年累计网上药品采购招标总额11.76亿元,药品平均降价幅度6.42%,让利患者6737.75万元……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构建公共卫生防线、完成卫生监督和疾控体制改革,更为榆林市的卫生事业着上一抹重彩。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全面覆盖榆林市农村地区,参合人数达到269.8万人,参合率达到94.95%。今年1至6月份,
榆林市参合农民共报销补偿27.93万人次,报销补偿金额2.08亿元。
构筑公共卫生防线让群众“少得病”
公共卫生是全民健康的重要防线。新医改提出,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其目标是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最终使广大居民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
“十一五”期间,榆林市启动多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目前,全市已建立13个卫生监督所和13个疾病控制中心,已为16.37万人次补种乙肝疫苗,全市儿童基础免疫“七苗”全程接种率达到99.23%;为13967农村妇女住院分娩提供补助;为21.34万65岁以上的老人做了健康体检,建档率达61%。
“十一五”期间,全市无甲类传染病发生,未发生重大食物中毒事故,实现连续17年没有脊髓灰质炎野毒株病例发生。监督检查食品、公共场所、化妆品、学校、饮用水、放射、职业卫生3000多户(家)次,年监督覆盖面98%以上,食品、饮用水卫生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0%以上,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合
格率在80%以上。2009年9月建成省级卫生城市。
完善医疗服务体系破解“看病难”
“十一五”期间,榆林市大力调整失衡的医疗资源分布,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五年来,榆林市开工建设7个县级医院、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14个乡镇卫生院和100个村卫生室;市财政投入4237万元专项经费,对全市废旧的乡镇卫生院进行重点改造建设;全面启动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目前已建成3922个,全部通过省上验收;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办医,全市已有47家民营医疗机构。目前,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48个,其中市级医院6所,县级医院24所,乡镇卫生院222所,社会办医疗机构52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3个,卫生监督机构13个,妇幼保健机构13个,地方病防治机构3个,村级卫生组织4138个。
人才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最大的“瓶颈”。市卫生局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深化医改启动后,基层医院的基础设施等硬件改观较大,但没有人才,还是无法解决百姓“看病难”的问题。针对乡镇卫生院人才缺乏的现象,榆林市实施以全员聘用和绩效考核为重点的乡镇卫生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动态管理机制,现在全市5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实行院长竞聘上岗和全员合同聘用。目前,榆林市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2257名,病床11529张,村级卫生组织4138个,乡村医生4378人,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44名,千人拥有病床数3.32张。
新农合工作启动以来,榆林市狠抓新农合信息化管理,推行直通车报销制度,简化报销补偿手续,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目前,全市12个县区都已经开通门诊实时结算功能,解决了群众“报销难”问题。
(下转第三版)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聂文强报道笔者近日在市医疗保险服务中心了解到,榆林市今年提高了城镇居民财政补助标准:成年居民筹资标准由350元提高到390元,未成年人及学生由90元提高到130元,其中家庭及个人缴费标准不...
榆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榆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