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马龙报道 “十一五”以来,榆林市通过财政投入、以工补农、企业扶贫、社会帮农等多种渠道,累计
筹集各类支农资金31.4亿元,其中争取中省资金16亿元,市本级投入6.3亿元,县区投入9.1亿元,支农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在新农村建设方面,榆林市按照“三沿三型”的布局规划和“四个一批”的新农村建设思路,启动建设了168个新农村示范村,打造10个样板村,建设市级试点示范村项目350个。同时,全市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引导工矿企业和社会力量结对帮扶建设新农村,
形成了民营企业帮带新农村建设的“府谷现象”,涌现出了米脂孟岔、靖边东坑等特点鲜明的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典型。
在加快农业产业化方面,榆林市启动建设榆林现代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园、靖边东坑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建成省级标准“一县一业”县区2个、“一乡一业”专业乡镇16个、“一村一品”专业村240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137个,省市扶持的农业产业化龙头
企业达到113家。
榆林市还全面启动了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初步形成了“四区一带”的产业格局,全市农业特色产业规模覆盖面达到80%,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70%,2007年以来有六大类作物创34项全国高产纪录,榆林已成为全国马铃薯生产第三大市、全国重要的小杂粮和红枣生产基地、陕西畜牧业和大漠蔬菜生产基地。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庄晨阳摄影报道去银行营业厅办理一个简单的业务,要等上好长时间,然而最令人气愤的是,银行大厅里多个窗口却只安排一两个提供服务,这种把顾客的时间不当时间的行为,相信不少市民都遭遇过。六个...
榆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榆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