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韩承伯
中国农业科学院是马铃薯主粮化的发起和推动机构,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员张泓是主粮化战略的重要参与者,记者日前就相关问题专访了张泓博士。
记者:土豆曾经是陕北人民的救命粮和主食,能否说,陕北已经搞了几十年的马铃薯主粮化?
张泓:对于陕北来说,上世纪60年代粮食短缺时马铃薯是主食,可以说马铃薯救了陕北人民。当时人民公社算产量时,将5斤马铃薯折算1斤粮食。吃的方式也比较多,蒸、煮、薯干……到上世纪80年代,粮食供给好转后,陕北并没有继续把马铃薯当主粮,依然做菜薯。
主粮化的特征有:面积大,产量大,消费人群多,每天在三餐中比例高。由此看,虽然陕北人喜欢马铃薯,还是算不上主粮。
记者:马铃薯主粮化对榆林农业的意义是什么?
张泓:西北地区大部分降雨在300毫米到400毫米,在这样的降水条件下,很多耗水作物不宜栽培。马铃薯适合300毫米降水,而小麦、玉米就不适合。马铃薯适合旱作、雨养农业,将来马铃薯作为四大主粮,对推动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将带来积极影响。榆林是马铃薯的优生区,马铃薯是榆林许多地区农民收入的支柱。主粮化以后,技术的投入、政策的保障、市场的扩大都将有利于榆林马铃薯产业的长远发展。
记者:为什么说推进马铃薯主粮化,有助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张泓:我国农业的关键问题是水资源问题,地下水的超采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最大的挑战。马铃薯靠雨养,每亩耗水仅仅250吨,而且适宜旱作雨养,年300毫米的降雨就够。而玉米、小麦每亩耗水是500吨,水稻是800吨。因此,马铃薯主粮化最大的意义,是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记者:为什么说马铃薯主粮化能加强粮食安全?
张泓:我国的小麦、大米、玉米的单产已经接近或超过了全球平均产量,这些粮食作物的增产空间已经很小,而马铃薯单产不到发达国家一半,距离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有明显差距,因此马铃薯增产潜力最大。马铃薯耐贫瘠,易稳产,适宜种植地区广;产量大;马铃薯营养全面;马铃薯全粉储存可达15年,远远超过面粉和大米,适合做储备粮食。因此,马铃薯的主粮化将能有效增强我国的粮食安全。
记者:马铃薯主粮化对于普通消费者的意义是什么?
张泓:粮食安全的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会让每个人间接受益。而主粮化的另一个目标,就是改善人们的膳食结构。目前,我们国家马铃薯在膳食中所占比例,远远小于欧洲,小于北美、南美,也小于饮食习惯更为接近的东亚国家。其实,马铃薯营养的全面超过其他主粮,正因如此,才在发达国家膳食结构中占了很大比例。
主粮化就是让消费者吃到更多的马铃薯产品,让马铃薯更多上到人们的餐桌,因此,消费者的接受和认可是主粮化的直接推动力,也关系着主粮化的成败。因此,最终推动马铃薯主粮化的,是消费者。
新闻推荐
地处西部的陕西,外向度低一直是经济结构中的一块短板。通过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截至目前,陕西省已有194个境内主体在境外设立了300家境外企业和机构,累计实现
本报记者贺小巍见习记者张权伟1月16日,陕西有色集团成为继延长集团和陕煤集团之后,陕西省第三家营业收入破千亿的企业。在陕西有色的经营业务中,我们看到,除了集团的传统业务之外,走出去,到海外开发的...
榆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榆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