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本报记者吕晶 实习生刘丽媛
核心提示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她情系教育事业25年,不忘初心,率先垂范,始终把教书育人放在首位,不断追赶超越,以其扎实的作风和出色的成绩,赢得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她就是榆林星元小学校长慕彩芳。
1、接下“烫手山芋”
掀起课改浪潮
2014年,星元小学原校长调离。当时,星元小学享誉塞北,名气远扬。面对这座很难再逾越的“大山”,不少人对这一空职望而却步。经上级部门研究,星元小学校长的重担最终落在时任榆林第五小学校长慕彩芳的身上。
“我和丈夫都有稳定工作,女儿也考上了大学,我想以后工作生活终于可以轻松些了,不料却被领导委以重任。”那时,不少人也投来诧异的目光,甚至有些怀疑,一个来自小学校的女人能接这颗“烫手的山芋”?
然而,慕彩芳原来任职的学校虽然规模不大,但成绩斐然:她个人独自完成3项省级课题,3篇论文获省级一等奖,还荣获省级“课改先进明星校长”。“当时我压力真的挺大,前任校长工作那么好,要服众,这上任‘三把斧\’我必须使好。”通过大量调查走访,慕彩芳渐渐熟悉了学校的情况和各项管理制度。她制定了《星元小学第六个五年发展规划》,推行了《巡课制度》和《班主任考核细则》,使教师管理更加完善。
在课改工作中,她遵循“以校为本、立足实际、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原则,主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其它课改同步推进。她一面邀请专家在家长会上作报告,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另一面给予师资支持,通过名师专业引导、教师示范引导、学生活动引导,放手教师去实验、去探索、去改革。经过一年多的实验和努力,“语文主题学习”效果初显。课堂上,教师讲的时间少了,学生读的时间多了;办公室里,闲聊的教师少了,读书的身影多了;课间活动时,玩耍打闹的学生少了,室内书架前读书的多了;放学回家后,看电视的学生少了,要求和父母一起读书的多了。2015年,学校被榆阳区教研室授予“语文主题阅读学习基地学校”。
2、解决实际困难
注重质量立校
俗话说:“浇花要浇根,帮人要帮心。”慕校长在与教师的相处中,以真诚换真心,用真情化雨露。“我到学校后,发现中午休息时间短,很多教师不回家且无处休息。”慕彩芳掌握这一情况后,将校门口的外租房收回,改建成书吧。这一举措既杜绝了外租房的安全问题,又为教师们提供了学习和休息的地方,可谓一举两得。
此外,慕彩芳还在学校建成室外书吧。课间,学生走进环境优美的书吧,挑选自己喜爱的课外读物,坐在木制长椅上阅读。
慕彩芳注重“质量立校”。她认为一所学校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必须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为此,她组织制定了人才五年培训规划,建立了教师专业成长发展档案。每学期举办6次教学问题集中研讨活动,对新调入和新调整教师进行一次了解性听课,对新分配教师进行一次培训,每名教师完成一个优秀教案、一堂优质课、一篇教育教学论文。同时采取“教导专管、以老带新、师徒结对、骨干帮教、举办赛讲”等措施,努力搭建平台,营造氛围,一批能教能研型教师脱颖而出。2016年1月,星元小学成功申报并获得首批“陕西省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示范学校”称号。
3、帮扶贫困学生
加强德育建设
“现在大家都在搞***,我们学校也从身边的学生开始,对他们进行精准扶持。”在慕彩芳的提议下,校委会成员每年拿出部分资金,分别帮助一名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每位教师每年帮助一名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使其逐步转差为优。
二年级一班的白东东同学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由于父母文化水平较低,家中生活负担重,孩子在学习中总感觉有负担。慕彩芳得知这一情况后,决心将他定为自己的扶持对象。白东东的母亲感激地说:“慕校长亲自来我家进行过几次家访,她给孩子送来了学习用品和衣物,鼓励孩子好好学习。他的学习成绩也从原来的平均80多分上升到平均90多分。”
在德育建设方面,星元小学初步形成了“宣、学、读、讲、唱、看、写、访、谈、做”十字德育建设方针。特别是“道德大讲堂”活动,每期都有新主题、新内涵。2015年受到省委宣传部、中央文明委及省文明办的重视,现场进行了观摩指导,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两年多来,学校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2016年先后荣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和“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示范学校”两项国家级荣誉称号。慕彩芳语重心长地说:“我会怀揣感恩之心,用自己的能力教好学生,回报社会。”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刘予涵报道按照省委组织部、省扶贫办有关通知要求,为了进一步强化脱贫攻坚政治意识,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政策业务素质,5月26日,全市脱贫攻坚视频培训会在市委党校举行。市委常委、常务...
榆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榆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