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回眸“十一五”看玉林,科学发展成就辉煌,统筹城乡步伐铿锵。
展望“十二五”看玉林,创先争优豪情满怀,求真务实再谱新篇。
“十一五”:玉林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开拓创新,在全区先行先试统筹城乡发展开局良好;玉林加快改革发展,争创广西“三个示范市”硕果满枝;玉林扩大开放合作,对外交流奏新曲;玉林改善民生不松劲,社会和谐发展,人民广得实惠;
……
速度、示范、活力、和谐逐渐变成了玉林的形容词——
统筹城乡实现“两个翻番”。初步预计,“十一五”末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双双实现翻番,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13.5%,实现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第二产业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可望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经济发展争创“三个示范”。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高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实现“十二个翻番”。创建广西非公经济示范市、现代农业示范市、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市开花结果,非公经济总量占全市经济总量83%以上;农业产业化引领全区,创下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和无公害农产品认定数量等8个“全区第一”;引进东部产业转移项目2626个,到位资金1046.2亿元。实现由广西“乌克兰”到“广西温州”的华丽转身。
开放合作打出“三张王牌”。广西惟一、全国9个之一的海峡两岸(广西玉林)农业合作试验区启动,桂台农业合作开创新的历史时期;成功进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西江经济带城市之列,从内陆城市向临海城市转型步伐加快;会展业从无到有,“玉博会”、“药博会”打响全国品牌。桂东南这座不沿边不沿江不沿海的“三不沿城市”,在对外交流中走出一条全新的道路。
改善民生实现“全面和谐”。玉林共投入35亿多元,完成为民办实事工程项目50件67项,实现在共建共享中和谐稳定发展,为争创全区和谐稳定模范市奠定基础。
从此,人们看到一个已经不太一样的玉林:改革和开放依然热烈,发展路径已经迥异,众多成果更为精彩。
面对“十二五”,玉林有了更足的底气:力争到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财政收入翻一番以上,全力打造三基地、建设两名城、争创三示范。
效益 速度 活力 亮丽
——看玉林“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成就
一个欠发达的中部地区,处于沿海和西部的中间地带,如何既要加快发展,又要转变增长方式,这是很多区域经济建设者和区域经济学家思考的两难。
但是,在全力实施“十一五”规划和科学发展三年计划中,玉林交出了一份大写着“优”、“快”、“活”、“亮”特色的精彩答卷:
“效益玉林见证增长方式”。5年间,玉林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大步提升。三次产业比重由29.4∶34.1∶36.5优化到2010年的20.5∶44.5∶35。2010年,可望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全市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成倍提高到2010年的6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近倍提高到99%;全市森林覆盖率由53.22%跃升到59%,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速度玉林造就发展成果”。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期”。全市经济总量实现五级跳,年均以超百亿元速度递增,GDP一举突破800亿元,经济发展增速高于全区、全国平均水平,连续9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9.2%,2010年达68.96亿元,继续跻身全区第一方阵。5年来,玉林实现了“十二个翻番”,其中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现金收入、服务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金融机构存款余额、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等11个指标翻了一番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翻了两番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实现翻番。
“活力玉林积蓄发展后劲”。发展活力强劲,扩内需成效明显。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8%,荣获中国首批“中国创业之城”,被商务部评为“全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城市”。招商引资潮来水急,5年来全市累计新开工项目7500多个,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0%以上。一个个产业园区成为新的产业集群地。城市建设从以前集中于玉州市区向博白、北流、福绵扩展。成功举办五届“玉博会”和两届“药博会”,“玉博会”成为广西仅次于中国-东盟博览会的第二大展会和自治区统筹办好的4个展会之一。
“亮丽玉林展现无穷魅力”。经济工作亮点纷呈,精神文明建设卓有成效。“强柴兴玉”战略取得新突破,5年造就两个玉柴,2010年集团销售收入实现368亿元,有望“十二五”期间发展成为全区“千亿航母”。玉东、龙潭、玉柴3个新区建设渐现新姿,“玉林-北流-福绵”一体化建设渐入佳境。一批文体场馆落成,成功承办广西第十一届运动会、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田径预选赛暨2009年全国田径锦标赛、广西第十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全国、全区性重大赛事,玉林的城市功能和文体水平与日俱增。
广西统筹城乡的“玉林试验”
——看玉林如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
2009年,玉林人再写破立新文章。
一个从未有过的战略,开始破解玉林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一项从未有过的决定,开始改变玉林城乡的面貌;一场从未有过的实践,开始转变玉林经济发展的方式。这就是玉林市推行的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实践。
2009年8月18日,中共玉林市第三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通过《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决定》,拉开了玉林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帷幕。
4个月之后,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在广西“两会”期间给予充分肯定:玉林实行城乡统筹发展就是走科学发展之路。
玉林并没有单纯地把农村户口转成城市户口,也不下转变身份的硬指标,而是尝试引导生产要素流动,集中资源配置,实现造产业、建城市,用发展的方式将“农民”变成“市民”,并积极实践:
——强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促进新型工业化。坚持“品牌引领、集聚发展”,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工业园区,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发展,产业集聚度达到80%以上;做大做强玉柴、三环、玉林制药等品牌企业和机械制造、水泥陶瓷、食品健康、服装皮革、电子信息和矿冶六大产业集群,辐射和带动全市工业发展。
——稳妥推进农民向城镇集中,促进新型城镇化。全力推进玉林-北流-福绵一体化进程,加快玉东新区、玉柴新区和龙潭新区建设,打造创业宜居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形成农民向城镇集中的“低成本进入、低成本发展”新格局。
——积极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促进农业产业化。积极推进土地向农业龙头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种养大户集中,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积极创建广西现代农业示范市。目前,全市已流转土地60.6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2.86%。同时,大力推进社会建设,发展社会事业,努力实现城乡社会发展水平均等,使农民尽快成为市民。
——实现“六个一体化”。全面推进城乡规划建设、城乡产业布局、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社会事业和城乡政策措施“六个一体化”,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实施“四大基础工程”。玉林以全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城市为契机,实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建设、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四大基础工程”,全面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目前,首批6个乡镇12个村开展土地综合整治试点进展顺利。
这种采用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两手来推动城乡一体化的探索,催生了城乡发展的新机制、新经济、新城乡——玉东新区已良好开局。
这样的主动实践,让科学发展中的统筹城乡在广西有了“试验田”,让玉林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提升有了与别人不一样的路径。
不是沿海 胜似沿海
——看玉林沿海产业布局和通江达海交通体系构建
直面海洋,向海扬帆,一直是玉林的梦。
以前,玉林动了不少心思,但一直看时很近,行将还远。
直到,自治区党委、政府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战略,玉林才一步踏到了海边。
“十一五”期间,作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4+2”城市之一,玉林市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大力发展临海经济和开放型经济,积极主动融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海洋战略”稳步推进。
先是把龙潭产业园作为玉林布局沿海产业的主阵地,集中力量引资建产业。2008年9月28日,总投资20亿元的伟镍科技矿冶项目一期工程在龙潭产业园竣工投产,成为玉林布局沿海产业的第一个重大项目成果。
现在,5年前还是丘陵的地方,如今成为了重大项目纷至沓来的产业园。2010年12月29日,广西玉林龙潭创兴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利用园区21个项目集中开工。仅2010年产业园就新签约项目10个,总投资339.9亿元;当年入园企业达16家,建成12家,完成投资11.71亿元。产业园区正成为玉林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重要战场、推动玉林加快发展的全新增长极。
而玉林经济开发区、北流陶瓷工业园、容县经济开发区、玉柴工业园等各地的主要经济园区都积极调整产业布局,加快融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步伐。
在布局沿海产业的同时,玉林还积极构建“通江达海”的交通网络和物流体系。玉林至铁山港高速公路和铁路的建设,玉林中药港、玉林无水港的开辟……5年来,累计完成交通基本建设投资108亿元,新增高速公路113公里、一级公路8公里、二级公路358公里。今年玉林市力争投入资金40亿元,构建“内外衔接、畅通快捷”的交通网络。随着通江达海交通网络体系的构建,玉林转身向海,向新兴的临海城市转型。
和谐之根稳扎基层
——看玉林构建基层党建新格局创和谐稳定模范市
一如系统的稳定来自于各个单元的稳定,社会的和谐决定于一个个行政村、社区、社会组织的和谐。
5年来,玉林就是把和谐的根扎在基层。
玉林市还把创建和谐上升为全市建设的一个目标。以全力创建社会和谐稳定模范市为载体,完善政法综治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和谐建设在基层”活动,保持了社会大局的持续和谐稳定。
玉林市先是从非公经济组织这个重要的群体突破,积极创建广西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示范市。
玉林市形成了非公党组织组建的“玉林模式”:对规模较小、党员偏少、稳定性差的非公经济组织,采取联合组建、挂靠组建等模式建立党组织;在流动党员比较集中的地方,以其管理机构、民间商会机构作为依托建立党组织;对新组建的非公企业,按照“一提前、四同步”的原则,在企业筹建阶段,党组织筹建工作组提前介入,实行招聘员工与吸纳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同步进行,生产行政组织与党组织同步建立,生产行政干部与党务干部同步配备,生产管理制度与党建制度同步制定的源头组建模式。截至目前,全市已有2036家非公企业建立党组织1315个,组建率达30.5%,高出全区平均水平12.8个百分点、全国平均水平7.7个百分点。
玉林市还抓住维稳这个关键。积极完善政法综治基层组织建设,配强乡镇(街道)综治维稳干部队伍,构筑全新的综治信访矛盾纠纷工作平台——综治信访维稳中心。
更为可喜的是,该市还开展信访工作的转型。把信访中心作为全市信访维稳工作的组织调解中心和指挥调度中心,参照政务中心的运作模式,实行“一站式接待、一条龙办理、一揽子解决”的信访接待处理机制,实现了由传统的接转督办功能转化为具有实质性解决问题能力的部门。目前,玉林110个乡镇(街道)全部建立了综治信访维稳中心,1441个村建立了综治信访维稳工作站。
加快创建广西 “三个示范市”
——看玉林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新路径
2010年1月,广西“两会”期间,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再次深情寄语玉林,提出要在非公经济、现代农业、东部产业转移方面在广西起示范作用。11月,自治区主席马飚在玉林考察时强调,加快产业发展和园区建设,实现城镇化跨越发展。
一时间,“三个示范”成为了玉林产业发展的指定方向。这三个定位,既抓住了玉林的特点,把住了其产业的出路,但也是难点。但是,玉林知难而进。目前,“三个示范市”效应已经初显,成为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的新路径。
广西“非公经济示范市”越来越近。非公经济“井喷”发展,个体工商户以年均超1万户的速度飞速递增,目前已达13万家以上,呈现骨干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良好态势,非公经济总量占全市经济总量83%以上,税收占全市税收的53%;实施商标战略卓有成效,商标量位居全区14个地级市前列,“广西温州”初具雏形。2009年,玉林市被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经济战略专业委员会、全民创业型社会研究中心评为“中国创业之城”。
八个“第一”创广西“现代农业示范市”。玉林在推进土地流转、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广农科科技等关键要素上走出极具经验价值的“玉林模式”,掀起了一场农业现代化浪潮,创下水稻免耕栽培面积、马铃薯免耕技术推广面积、超级稻种植面积、禽畜肉类总产量和渔牧业产值、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和无公害农产品认定数量等八个“全区第一”喜人业绩;形成粮食产业、经济作物产业、畜禽产业和商品林产业四大特色产业体系。玉林的农业开始告别分散,走向集群,城乡一体化有了强大的造血功能。
奋力奔向广西“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市”。开展了以标准厂房建设为重点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分别建设10万平方米以上的标准厂房,努力把玉林打造成广西东部产业转移的第一梯次地带。“十一五”共引进东部产业转移项目2626个,到位资金1046亿元,转移项目和投资金额居全区前列。随着东部企业不断落户,机械产业园、水泥陶瓷产业园、服装产业园等9个特色鲜明的产业园区应运而生。目前,玉林市工业园区已开发建设面积63.9平方公里,累计入园企业686家,产业的滚雪球效应开始出现。
给力“富民强市”新跨越
——看玉林“十二五”谋划未来科学发展蓝图
“十一五”的喜报未尽,“十二五”的宏图已展。
历经了“十一五”的发展路径设计和探索,“十二五”时期,玉林市全力进入深度耕耘,开花结果的阶段。
下一个5年,玉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综合考虑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描绘“十二五”时期玉林的发展蓝图,提出“全面统筹城乡发展,奋力推进‘富民强市\’新跨越,努力打造三基地(广西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商贸物流基地、特色农业基地)、建设两名城(泛北部湾中小企业名城、创业宜居区域性中心城市)、争创三示范(广西非公经济、现代农业、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市)”的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规模上新台阶。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力争到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财政收入翻一番以上。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发展方式明显转变。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比重、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高。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加快连接市外区外高速公路和市内形成快速通道,通江达海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人民生活全面改善。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统筹城乡实现“五年大发展”目标,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取得明显成效。玉东新区、龙潭新区、玉柴新区建设取得新突破,“玉-北-福”一体化基本形成。形成城乡同发展共繁荣、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成为广西乃至我国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排头兵。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公共服务更加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区域合作水平进一步提高。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非公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大幅增加。参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和西江经济带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再过5年,玉林又会给广西什么样的历史灵感呢?我们期待着。
(本版文章由本报记者李秀翔 唐群峰采写;玉轩供图)
新闻推荐
秦崇广容县教研室中学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李超钧潜心钻研教学业务,争当课改排头兵,推动了全县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行为角色得到真正的转变。教学上“见风使舵”...
容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容县这个家。